文档详情

2018届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及答案(PDF版2018.03).pdf

发布:2019-02-13约1.34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密 ★ 考试结束前 2018年3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 扫一扫,下载APP 第一时间查成绩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 题为30分,用 【加试题】标出。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 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 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 ‘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 ‘立家’, 当时人便称宗族为 ‘家’,意味与 ‘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 ‘家’,而 不知效忠于 ‘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主张 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对孔子 “德治”思想的发挥 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通过这条运河,从巴蜀一带出发的粮船被送到战争前线,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 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攻克了岭南。这条运河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井渠 4.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 类瓷器。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这类瓷器”是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釉下彩绘瓷 1 8 历史 (选考试题) 第 页 (共 页) 5.右图所示为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他以楷书最着,其遒媚劲健的书体, 虽稍带颜法,却自创一派,成为 “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他是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黄庭坚 6.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 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 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第5题图)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7.据 《清季外交史料》所记,“主权”概念最早出现在 1860年代,从 1875年至 1894年,每 100 页文件只出现1次 “主权”一词;从1895到1899年,每100页出现2.5次;从1900年到1901 年,每100页出现8.8次;从1902年到1910年,每100页出现22次左右,其中1909年每100 页出现37次。该史料反映出 A. “主权”一词使用频度与近代社会变迁相关 B.洋务运动催生了国人 “主权”意识的出现 C.维新变法运动促使民众 “主权”意识高涨 D.辛亥革命推动了 “主权”一词的广泛使用 8.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 三处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