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公路的融资之道创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收费公路的融资之道
收费公路建设市场融资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 “九五”的大发展,已经形成银行贷款、股票、利用外资、转让经营权、债券等多渠道、多方式并存的融资格局。但是,在融资活动中也暴露出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工作不规范,法律环境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公路行业贷款总量偏高,逐渐突出的风险问题对公路行业、金融行业乃至国民经济整体都造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而与此同时,债券等一些有潜力的融资渠道还很不畅通,股票市场融资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国内的法律环境和投资环境也远未能达到令投资者满意的程度。如果这些问题在今后仍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严重影响公路建设正常的融资活动,制约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
收费公路的市场融资现状
“十五”末期我国公路总里程将新增20万公里,新增高速公路近1万公里,全国公路建设投资需10000亿元左右,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将达到4540-4700亿元,约50%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市场融资解决。
我国公路建设利用市场融资渠道筹集资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最早是从1979年利用外国政府和金融组织贷款开始,集中体现在实施收费公路政策以后。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为保障,我国收费公路进入了资本市场融资的历史性大发展阶段。收费公路最初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有贷款、集资等。1986年12月,福建厦门国际信托公司首家向社会发行厦门高集海峡大桥建设债券,为建设高崎至集美海峡大桥筹集资金,使收费公路又增加了一项资金筹措渠道。九十年代之前,我国收费公路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外方间接投资,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及国际证券融资在我国公路行业起步较迟。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工作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外商投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高潮。中外合作、合资方式在这一阶段发展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收费公路融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效果逐渐显露,贷款、股票、债券、利用外资、转让经营权等各种筹资渠道均有所发展。“八五”期末,公路行业就开始酝酿利用股份制改造,对一些效益好的收费公路进行资产重组,并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在进入“九五”后,利用股票进行融资有了突破,1996年8月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B 股,成为我国公路第一家公路上市公司,拉开了公路企业上市的序幕;1996 年11月,安徽皖通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港挂牌上市,发行H股,成为全国公路行业首家海外上市公司;1997年5 月延边公路又首先成功发行A股。在同一阶段,1995年我国出现了通过转让收费公路经营权来筹集资金的融资方式,利用一次性筹集到的巨额资金再投资新建收费公路项目,为筹集收费公路资金开辟了又一新渠道。
收费公路市场融资经过“六五”、“七五”起步和“八五”的发展,进入“九五”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九五”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渐入慢行道,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各主要投资主体投资力度普遍萎缩,主要行业投资持续低迷。为应对经济危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中央做出了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给公路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收费公路市场融资得到了空前发展。“九五”期间我国收费公路累计市场融资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
资本的困惑
我国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公路融资活动最丰富、实践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股票、建设债券、与外商合资合作、外商独资、转让经营权、项目融资等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在我国收费公路中都有实践活动,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是少见的。
我国收费公路资金由改革开放初期全部来源于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到目前市场融资的非资本金占建设资金总额的50%以上,充分说明了市场融资在我国收费公路资金来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收费公路市场融资与资本市场直接相关,因此其运作情况受到投融资体制、税收体制、利率政策及外资政策等相关经济改革进程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社会直接投资启动缓慢,对公路融资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费改税”对收费公路市场融资也将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随着“费改税”的正式实施,以前各地作为还贷还债担保的交通规费流向及财政支付制度将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于公路行业的信心,同样也对正在研究中的收费公路行业债券的担保等事宜产生一定的影响。
融资结构的金融风险
虽然我国收费公路融资方式相对丰富,但总的来说公路融资结构不合理,比较单一。突出的问题是银行贷款比重过大,“九五”期间收费公路利用贷款资金达3000多亿元,占到市场资金的70%左右。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