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态度。本章主要内容:国内三大宗教和假日、饮食、服饰习俗。
:中国的宗教
道教
简介: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信仰的神灵包括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系统。
其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 、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以《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道教最基本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发展:
汉魏两晋的起源→唐宋的兴盛→元全真教的出现→清以后迅速衰落
→改革开放后有复兴发展的趋势
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东晋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
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备受尊崇,成为国教。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并受其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明代中叶后开始衰落。清代以后迅速衰落,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佛教
三大传播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教义基本内容: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一般认为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白马寺”。
东汉传入→魏晋南北朝传播→隋唐鼎盛→唐末受重创→宋元明清走下坡路(只有禅宗比较有活力,“南能北秀”“南顿北渐”)
“顿”:识心见性 顿悟成佛
藏传佛教:
红教:宁玛派
白教:噶举派
黄教:格鲁派(影响最为深远)
四大石窟:敦莫、洛云、大龙、麦积山。
四大名山(道场):五文 普峨 观陀 地九
基督教
唐朝传入→唐末株连→元朝复兴→明朝消失,明末再来→康熙废除→鸦战后发展
景教 武宗灭佛 也里可温 利玛窦 中国礼仪之争 教案
建国后,依“自治、自养、自传”三原则成立了三自爱国委员会。
在中国共有神学院13所,最大的是南京的金陵协和神学院。
伊斯兰教
唐永徽二年大食使节朝贡传入→蒙元发展→明清形成回族
新中国成立后与1953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全国性的穆斯林组织)。
信仰穆斯林的民族有10个。
中国穆斯林在信仰上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遵从哈乃斐学派。
朝觐之路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穆斯林在宗教信仰活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需要穆斯林学者主动介绍自己。
:中国的习俗
节庆假日
春节:“元旦”、“年夜饭”、“守岁”、“恭喜发财”、“压岁钱”。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赏灯游园。吃元宵(汤圆),“团圆”意。
清明节: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时间在4月4-6日交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拔河、野餐会)。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
习俗:赛龙舟、包粽子和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蒿、系新丝。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内容: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踏秋”和“登高”,又称“登高节”。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老人节也是这一天。
冬至:重要节气+传统节日。
习俗:北方大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的传说。
习俗:少女乞巧,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另有广西壮族歌婆节,又叫“三月三”、“歌圩/wéi /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
瑶族的达努节:“达努”是瑶语的音译,意为“不要忘记”,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饮食习俗
中国人饮食以米、面为主食,菜肴原料主要来自鱼、肉、蛋、乳和蔬菜。
八大菜系:鲁、川、苏、粤 + 浙、闽、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