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口腔医学》氟化物与牙健康.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氟化物与牙健康 儿童口腔科 * * 2006.11 世界卫生组织(WHO) 、世界牙科联盟( FD I)以及 国际牙科研究会( IADR)共同召开了“应用氟化物 促进口腔健康全球会议”。 2007.9 在中国北京又与中华口腔医学会(CSA)联合召开了 后续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号召在中国和东南 亚地区行动起来应用氟化物促进口腔健康 氟化物与人体健康 氟化物防龋的全身应用 氟化物的局部应用 第一节 氟化物与人体健康 一、环境氟分布与人体氟来源 (一) 环境氟分布 1.岩石和土壤:磷灰石、萤石、冰晶石 2.生物:植物含氟量最高的是茶树 3.水:我国大多数地区自来水含氟量较低 4.大气: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工业废气和煤的燃烧 一、环境氟分布与人体氟来源 (二)人体氟来源 大部分来自于每天摄入的食品和水 1.饮水:人体氟的主要来源,约占人体氟来源的65%,水中氟易被吸收。 2.食物:25%来源于食物,植物或动物里均含氟。 3. 空气 4. 其他可能的氟来源 氟的总摄入量 机体每日从空气、水、膳食等摄取氟量的总和 (mg/天) 适宜总摄氟量 (适宜摄氟量):制定各种氟载体的卫 生标准的理论依据 安全总摄氟量(安全摄氟量): 人体最大可能接受的量 每千克体重的总摄氟量在0.05~0.07mg之间为适宜,不应超过上限。 6.国家氟化物卫生标准。 二、人体氟代谢 (一)吸收 1. 吸收率和程度:易溶解的氟化物几乎可以全部被吸收。不同方式给 氟,吸收程度不一样。 2. 吸收的机制与部位:氟在胃肠均可被吸收 3. 食物和其他含氟制品中的氟吸收:氟制剂在空腹吞咽后, 几乎被吸收 4. 影响氟吸收的因素:氟化物的溶解度;食物中无机氟及钙铝含 量高时,氟的吸收就减少;胃的PH值与氟吸收率呈负相关 二、人体氟代谢 (二)分布 1.血液、乳汁和软组织: 75%血氟存在于血浆中;乳汁氟含量 低,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软组织含氟量一般低于血浆水平 2.骨和牙 机体内约99%的氟沉积在钙化组织中 松质骨高于密质骨;代谢旺盛骨高于静止骨;氟与骨的结合是可逆的; 氟在牙形成、矿化时期以及矿化后进入牙组织; 釉质氟表层高于深层 3.唾液和菌斑 (1)唾液中的氟:血浆氟的2/3 (2)菌斑中的氟:含量取决于外源性氟化物的使用频率和氟浓度的高 低;菌斑液的氟含量较唾液高 二、人体氟代谢 (三)排泄 1.经肾脏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的氟清除率与尿PH和尿流速呈正比例关系 尿氟的排泄速度在摄入氟的最初4小时最快 2.其他排泄通道 粪便、汗腺、 泪液、头发、指甲 三、氟的生理作用 (一)氟防龋作用?? 缺氟能增加人体对龋病的易感性 (二)参与骨骼的代谢?? 低氟地区居民骨质疏松比高氟地区常见, 适量氟可使钙、磷代谢处于良好平衡状态。 (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四)其他功能?? 生殖功能;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导性等 四、氟化物的防龋机制 (一)氟能够降低釉质的溶解度和促进釉质再矿化 1.降低釉质溶解度? 高氟地区牙釉质溶解度较低,从而减少龋的发生 2.氟促进釉质再矿化? 实验发现:随着氟化物的增加,龋损深度减 少,外层厚度增加。 3.氟降低溶解度与促进再矿化的作用??当酸缓冲液成为羟磷 灰石(HA)的饱和溶液后,氟可结合游离的HA而成为氟羟磷灰石(FHA)重新沉 积在釉质,即再矿化,如果不饱和氟可吸附于HA上直接进入晶体形成FHA或釉 质中羟离子交换形成氟磷灰石(FA)。 四、氟化物的防龋机制 (二)氟对微生物的作用 1.细菌对氟的摄入 控制氟化物进入细菌菌体内的两个因素是菌体外的氟化物浓度与 △PH 2.对致龋菌糖酵解的影响 (1)氟的抑酶作用: 糖酵解和细胞氧化有关的酶 (2)抑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