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运动学特征的概念:是指完成动作的时间、空间和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即完成动作过程中人体各关节、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差异。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一是提高运动能力。二是预防运动损伤。
3.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每个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运动学特征)是指完成动作的时间空间和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
4.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动作技术,这些成套的动作技术叫做动作系统。①周期性②非周期性③混合性④不固定
5.运动系统中肌肉力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克服身体重力和惯性力,另一种是克服外界负荷阻力。
6.人体惯性参数:是指人体整体及环节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以及转动半径。
7.技术环节:是指运动过程中为达到不同阶段性目的而采取的不同的动作形式。
8.动作阶段:是指技术环节展开过程中人体所处的各个不同的“状态”时期。划分条件①肌肉工作形式②作用力的性质③动作方向④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9.转动惯量:刚体绕轴运动时的惯性(回转物体保持其匀速圆周运动或静止的特性)的量度I=mr2 m质点质量,r离转动轴的距离(影响因素)人体的质量,身体形态,身体姿势,转动轴的位置。
10.人体转动惯量的特点:①质量分布不均匀②必须进行实际测量③随人体姿势的变化而改变。
11.惯性(静)参考系:地球,相对于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物
12.非惯性参照系:相对于地球,相对于惯性参照系做变速运动的参照物
13.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肢体运动外在表现的形状姿态称为运动的动作形式。a上肢:推、拉、鞭打 b下肢:缓冲、蹬伸、鞭打 c全身: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
14.生物运动链:①开放链:末端为自由环节的生物运动链②闭合链:无自由环节的运动/单生物运动链(两个相邻骨环节及其之间的可动连接)、双生物运动链。
15.质点模型:质点是具有一定质量而几何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忽略不计的物体,是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如果不涉及人体的转动和形变,只研究人体平动部分,可以把人体简化成质点。)人体简化为质点:可将人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质点的复合运动:绝对相对牵连运动 动点相对静止参考系的运动 动点相对动参考系的运动 动参考系相对静参考系的运动
16.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在运动中人体的形状与大小是有变化的,人体各部分形变很小或虽有形变但不影响整体运动,如仅仅研究人体整体运动,可以忽略其形状的变化,这时把人体抽象为刚体)人体多刚体系模型的主要特点:人体各环节均由具有相同密度及简单几何形状的刚体构成,刚体之间有铰链连接,不考虑组织变形及器官的不对称性。多刚体模型最著名的是汉纳范人体模型。人体简化为刚体时,人体运动分为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17.流体:没有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特性:流动性、粘滞性、可压缩性。理想流体:定常的、无旋的、不可压缩和没有粘滞性。
①流线:在任一时刻可在流体中作出许多曲线,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处流体质点运动的轨迹,这种曲线称为流线②流管:由一束线所围成的管状区域称为流管③片流(层流)当流速小时,流线与管轴平行,流动的液体可分为流层,流线层次分明的流动④湍流:当流速增大到一定时,流体质的轨迹失去层状的性质而变为混杂的流动。
18.强度: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强度极限。
刚度:材料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对于一个受载物体来讲,刚度是其弹性模量与面积的乘积。
19.运动器系由骨、关节、肌肉及其联接的结缔组织构成。塑形与重建是骨组织中对机械应力作用相应的两个主要生理过程
1.骨的性能: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骨基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及多种细胞(骨c骨原c成骨c破骨c)组成
2.骨的生长:包括长度增长和横向增粗两个方向
3.骨的运动损伤(1)急性骨折:单纯的高能量外力作用所致(2)疲劳性骨折:长期反复性的低能量外力所致(3)骨质疏松(影响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失衡,活动量不足,不良嗜好服用某些药物⑴生长阶段:加速骨量增长⑵稳定阶段: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⑶老年阶段:骨量保持
5.关节稳定性:与关节面形状 韧带强弱 肌肉力量 关节负压有关
骨密质:长骨骨干、骨骺及其他类型骨表面 骨的生长:破坏重建的循环
肌肉力学三元素模型:
⑴收缩元:代表肌节中的肌动蛋白微丝及肌球蛋白微丝,兴奋时可产生张力,称为主动张力
⑵并联弹性元:代表肌束膜及肌纤维膜等结缔组织,当被牵拉时产生弹力称被动张力
⑶串联弹性元:代表肌微丝,横桥及闰盘的固有弹性,当收缩无兴奋后,使肌肉具有弹性
6.自由度:物体在空间运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独立变量的个体数称其为物体运动的自由度 ①自由刚体有6个自由度 ②环节的自由度取决于连接它的关节的构造 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