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型城市 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生态型城市 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2002年3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生态城市的由来 城市病的流行,使许多都市人向往秀美的田园风光。城市变成了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而探索城市发展的内涵和方向,规划未来城市最美好的蓝图,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战略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
二、生态城市的特征 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已经进入生态的时代,它的到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推动。从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相互联系的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原始时期人们开始知道了动物饲养和植物种植,以及使用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几千年灿烂的农业文明,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之后是18世纪,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业社会,从而形成了 绿色技术 的出现,又推动了生态革命,在此基础上也必然要建立起一个生态化的社会。同时一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也即将到来,这也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巨大的飞跃。
生态化社会是适应生态时代的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它的存在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它的基本标志是环境与发展的统一。生态时代是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时代,生态化社会是体现这一时代精神所建立的新的社会形态,因此必然要以环境与发展的统一为基本标志。生态化社会的这一基本特征,赋予新的社会形态以新的生命力,并给它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它要求新型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环保产业的出现,为社会生产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场所,为社会经济的扩展开辟更大的天地。 2、它的认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已经经历了从朦胧到对立又到和谐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认识逐步发展的指导下,人对自然的运作从原始时期的无争到现代的掠夺,又到今后的 和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人与自然和谐观的建立为生态化社会的建立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 3、它的核心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回顾人们发展社会经济的漫长历史,至今仍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人们花了巨大的代价才选定的一个理想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根本特点是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作用,又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生态化社会基本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可能性,但要把这一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还要求我们做大量的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 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