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中氯离子的来源、危害及处理工艺详解.pdf
工业废水中氯离子的来源、危害及处理工艺详解
一、氯离子的来源
水中氯离子的来源较为广泛,按照形成的条件分为自然源、人造源和自然人
造源三大类。
自然源分为三种:
(1)沿海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海水倒灌、季风和降雨等的影响,
导致该地区水层中氯离子含量增加。
(2)在富含氯元素地层中,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冲刷,导致水流影响区
域的氯离子含量增加。
(3)由于地壳运动,雨水冲刷等自然现象,使大陆地层的含氯化物经过长
期的交融,汇集于海洋中,使海水富含氯离子。
人造源种类繁多,其主要存在于工业生产领域,涵盖纺织、食品、冶金、石
油以及化工等行业。人造源影响的范围广,污染程度不同。自然人造源主要指储
存于自然界的氯化物,首次受到人为影响而作用于人类活动范围,使该范围水中
氯离子增加。例如采矿业开采时,对矿源附近和运输沿线造成的氯离子含量的增
加。
二、氯离子的危害
氯离子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影响植被以及农作物生长:当灌溉水中氯离子质量浓度达142~355mg/L
时,导致部分农作物无法合成蛋白质,危害植被和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氯离子质
量浓度大于355mg/L时,会使大部分农作物和植被中毒死亡。
2、腐蚀作用:溶液中氯离子能够不同程度的破坏金属以及合金表层钝化膜,
使其产生晶间腐蚀、缝隙腐蚀以及点蚀等,影响工业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安全
隐患。
3、毒性作用:当水中氯化物浓度高于100mg/L时,人食用后可不同程度中
毒,影响正常代谢。当氯化物含量8g/kg以上时,土壤中生物功能与多样性特性
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都会显著发生变化。当水中的氯离子超过500mg/L时,会
造成大量的鱼类死亡。
4、影响建筑物正常寿命:当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较大时,将腐蚀其中的钢
筋,会使混凝土膨胀、疏松,降低了其抗化学腐蚀、耐磨性和强度,破坏建筑结
构。
三、氯离子处理工艺
1、蒸发浓缩法
蒸发浓缩法是依据原液中各成分沸点和蒸汽压不同的特性,通过控制温度、
时间等条件,将氯离子从原液中分离出来。
研究人员利用蒸发冷凝装置分离污酸中的氯离子,考虑到水、氯化物、砷等
组分沸点和蒸汽压的不同,将温度控制在120~140℃,在浓缩倍数低于7倍时,
冷却液中氯离子含量会不断增加,最终有77%的氯被分离出来进入冷却液中,达
到较好的去除效果。
蒸发浓缩法可用于水量小、浓度高的工业企业,具有处理工艺简单、效率高
的特点。但是,由于其高能耗、处理水量不易过大,且需要二次处理,所以并未
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2、沉淀法
沉淀法是通过添加试剂与废水中氯离子结合,反应生成微溶、难溶或不溶于
水的沉淀物,使氯离子与原液以沉淀的方式分离,达到去除氯离子的目的。沉淀
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方法有银量法、氧化铋法以及超高石灰铝法等。
(1)银量法
银量法将含银离子物质与氯离子相结合,生成氯化银沉淀物,达到去除氯离
子的目的。目前,广泛应用于检测行业。《水质氯化物的测定》(GB11896-89)、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银量滴定法测定氯化物》(DZ/T0064.50-93)和《土壤氯离子
含量的测定》(NY/T1738-2007)等,都采用的银量法。银量法具有反应迅速,操
作简单,去除率在99.99%以上。但由于银在市场价格较高,原料少且再生率低,
制作工艺复杂等原因,不利于工业废水处理的规模性应用。
(2)氧化铋法
氧化铋法是原液中加入氧化铋试剂后,其在酸性条件形成的铋离子,在一定
PH范围内铋离子与氯离子水解生成难溶于水的氯氧铋沉淀,以去除原液中的氯
离子。但是,氧化铋法目前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并未实际应用于我国工业
化生产。
(3)超高石灰铝法
超高石灰铝法又称弗氏盐法,最早出现在1987年,PMFriedel研究AlCl3的
化学反应时发表的一篇文章。弗氏盐法是将含氯废水加入氧化钙和偏铝酸钠,经
过一定条件的反应,形成钙氯铝化合沉淀物,以达到去除氯离子的目的。
超高石灰铝法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原料充足,价格低廉,制作工艺简单
等优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技术还不成熟,存在着原料消耗大,生成沉
淀物多,反应试剂利用率低以及处理后的废水具有强碱性等问题,需要解决。
3、电解法
电解槽阴阳极两端通电产生电位差,污水流过电解槽时,其中的阴离子向阳
极移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