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研究报告的现状及展望 .pdf
中医脉象研究报告的现状及展望--第1页
-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
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
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
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
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当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
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当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
体的角度对疾病进展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
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
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
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
于我们进展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
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
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根底,以此来剖析心血
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
关的角度来进展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
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
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根底理论及
根本概念为根底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
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根底上。应用整体概念
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
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
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
根底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围内脉搏次数上准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
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
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
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z
中医脉象研究报告的现状及展望--第1页
中医脉象研究报告的现状及展望--第2页
-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指面感觉细胞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
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例如替替然如珠之应指;如微风吹鸟背上的毛厌
厌聂聂;如捻葱叶等[27]。临床脉诊时对*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
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
了医生的判别经历及指面感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