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pptx
髂筋膜间隙阻滞研究进展
研究历史
1973年,Winnie等人描述了一种称为三合一阻滞的技术,该技术在一次注射中提供三条神经(F、LFC和闭孔神经)的麻醉,前提是注射20毫升或更多的局部麻醉剂。不幸的是,本研究中用于评估阻塞程度的方法并未提及。1989年,Parkinson等人指出,有效评估闭孔神经功能的唯一方法是评估内收肌的力量。当通过测试运动功能来评估阻滞时,腹股沟血管旁阻滞神经导致5%到10%的患者在30分钟时髋内收减退,这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神经刺激或感觉异常)。结论:这种阻滞对F和LFC神经有效,但对闭孔神经无效。通过使用相同的标准,Lang等人证明26名患者中只有1名(4%)成功阻断闭孔神经。类似的结果发表在一项研究中,该研究通过记录大腿肌肉产生的动作电位来评估闭孔神经运动阻滞的有效性。临床数据显示,三合一阻滞通常可以保留闭孔神经,这也得到了放射学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表明,溶液在腰丛中的扩散非常罕见,可能是意外的外侧或内侧分布。
目前观点认为,采用“3合1阻滞”,只有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可以确切地被阻滞,闭孔神经多数不能被阻滞。通过对腰丛各分支和髂筋膜之间解剖学关系的研究。Dalens等阐述了一种新的腰丛阻滞入路: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因为,腰丛神经分支位于髂筋膜深面,假设在髂筋膜深面注射足够容量的局麻药,腰丛分支则会被阻滞。Dalens等介绍了体表定位法实施FICB。该临床研究发现,体表定位法实施FICB,三支目标神经完全阻滞率为90%,而“3合1阻滞”成功率仅为12%。研究历史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iliacacompartmentblock,FICB)由Dalens等首次提出并实践,其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药在髂筋膜间隙内扩散,可同时阻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可获得与传统“三合一”股神经阻滞相同的镇痛效果,为下肢尤其是髋、膝关节手术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近些年超声引导下FICB较早期的“落空法”操作成功率、安全性更高,但是考虑到上述3条神经同时阻滞的概率问题,对操作时超声探头放置的位置和方向、穿刺针进针位置、针尖方向等仍存在较多争议,而大多研究表明,腹股沟韧带上FICB比经典FICB的局部麻醉药扩散更广、阻滞效果更好,但是对于闭孔神经的阻滞仍存在较大争议。
VermeylenK,DesmetM,LeunenI,SoetensF,NeyrinckA,CarensD,CaertsB,SeynaeveP,HadzicA,VandeVeldeM.Supra-inguinalinjectionforfasciailiacacompartmentblockresultsinmoreconsistentspreadtowardsthelumbarplexusthananinfra-inguinalinjection:avolunteerstudy.RegAnesthPainMed.2019Feb22:rapm-2018-100092.doi:10.1136/rapm-2018-100092.Epubaheadofprint.PMID:最近的解剖学、放射学和临床研究提示体表定位腹沟股韧带下入路FICB存在明显局限性,有学者相继提出数种腹股沟韧带上入FICB研究表明,腹股沟韧带上入路FICB比腹股沟韧带下入路FICB能更确切地阻滞腰丛分支神经每个志愿者的左侧或右侧均进行了腹股沟下FICB(I-FICB)和腹股沟上FICB(S-FICB)。每种方法注射0.5%利多卡因40毫升。评估MRI上局部麻醉剂(LA)的扩散以及感觉和运动阻滞。
结论:S-FICB后,80%的志愿者大腿内侧、前、外侧出现完全感觉阻滞,而I-FICB(p=0.035)后,这一比例为30%。两种方法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均不显著。在S-FICB后,10名志愿者中有8名在MRI上闭孔神经的预期解剖位置有LA扩散,而在I-FICB(p=0.0017)后有1人。MRI上S-FICB后LA的颅内扩散高于I-FICB(p=0.007)后,而I-FICB后LA的尾侧扩散高于S-FICB(p=0.005)后。
髂筋膜间隙解剖
?外界:髂嵴内侧缘?内界:小骨盆的界线?向下一直延续到股骨小转子水平?覆盖腰大肌和髂肌髂筋膜阻滞的解剖
髂筋膜阻滞的解剖L5以上与椎旁、腹膜后间隙相通,仅包含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LFCN)于其中,L5以下不含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三维重建估算髂筋膜容量(23.4±6.5)cm3,1/3位于髂前上棘(ASIS)以下。闭孔神经与髂肌和髂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