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研讨发言: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pdf

发布:2024-10-18约4.0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讨发言: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重要举措。从建设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行动,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

美乡村,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不断拓展。当前,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必须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下来审视,把

握新的变化趋势,着眼新的目标要求,与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

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起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努力满足亿万农民对建设

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顺应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注重实现乡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

与共。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

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城乡关系走过了二元分割阶段、以城市为重点的城乡关系调整阶段以

及城乡统筹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深度融合进程明显加快,在国家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引领下,重

大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作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对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不断增强,逆城镇化现象在一些地方显现,县城和重点

乡镇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精准研判城乡

关系发展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坚持城市群、城市圈、区县域和乡村整体谋划、

一体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稳步推动村庄撤并、合理优化乡村功能,

协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挖掘特色资源优势,

传承发展农耕文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让城市与乡村

既协同互促又各具特色。

顺应乡村人口流动变化新特征,注重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

布局。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乡村人口变动

关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布局和后劲,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以及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意义重大。从适度人口理论来看,合理的人口规模能够平衡农村人口结构、

缓解老龄化趋势,保证农村能够有效进行物质再生产,实现人口数量质量与经济

社会发展动态平衡。我国历史上是乡土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内,农村人

口始终占据多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深度推进,乡村人口结构发生深

刻复杂变化,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劳动力外流和农民工返乡现象并存,

农村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问题凸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适应

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因地制宜优化村社规模,适时深化村级建制调

整改革,合理划定管理单元,着力解决建制村分布密集化、村庄空心化等突出问

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针对“空巢”老人等突出问题

采取“暖心食堂”“互助养老”等新举措,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

量,持续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顺应乡村产业多元发展新态势,注重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现代化乡村全产

业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振兴需要做好“土特产”这篇

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要效益。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乡村产业由以往单一农业生产向多元功能拓展,“村村办厂、村村冒烟”一度成

为乡村工业化的火热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乡村三次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互渗透,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托

管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速涌现,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户

持续增收、乡村消费转型升级。适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

体系,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无疑是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必

答题。必须坚持规划引领、政府引导,深化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挖掘

生态资源特色和文化旅游优势,围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乡村特色产业

集群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农业与工业、物流、休闲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多元化

业态深度融合,通过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变

现”,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

的产业。

顺应大数据智能化变革新趋势,注重发挥数字化全面赋能乡村建设作用。

数字经济将数据要素转化为数据产品并赋予使用价值,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

农村政务相结合,改造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乡村人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

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通信设施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