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钢件技术条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工程用碳素、低合金、合金铸钢件(以下简称铸件)的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砂型铸造铸钢件。
引用标准
GB/T 5613-1995 铸钢牌号表示方法
GB/T 222-1984 钢的化学分析用试样的取样法及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3.7-1981 合金及铁粉中铁量的测定
GB/T 228-1987 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T 229-1994 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1-1984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6060.1-1997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铸造表面
GB/T 11350-1989 铸件机械加工余量
GB/T 6414-1986 铸件尺寸公差
GB/T 11351-1989 铸件重量公差
GB/T 11352-1989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GB/T 5677-1985 铸钢件射线照相及底片等级分类方法
GB/T 9444-1988 铸钢件磁粉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
GB/T 9443-1988 铸钢件渗透探伤及缺陷显示痕迹的评级方法
GB/T 7233-1987 铸钢件超声波探伤及质量评级方法
牌号
一般工程用碳素铸钢件规定为:ZG200-400、ZG230-450、ZG270-500共三种。合金铸钢
件规定为:ZG20MnSi、ZG25Mn18Cr4、ZG06Cr13Ni4Mo、ZG06Cr13Ni5Mo、ZG06Cr16Ni5Mo
共五种。
技术要求
炼钢方法及铸造工艺由供方自行决定。如有特殊要求,则需经双方协商后,在订货技
术协议或合同中注明。
对碳素铸钢件,以力学性能作为验收标准,化学成分作为炼钢的控制依据。如对成分
有特殊要求,应在技术要求中提出,化学成分则作为验收标准。对合金铸钢件,则以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两项作为验收标准。
力学性能
碳素铸钢件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牌 号 σs或σ0.2
MPa σb
MPa δ5
% ψ
% 冲 击 韧 性 AKV AKU J kgf·m J/cm2 kgf·/cm2 ≥ ZG200-400 200 400 25 40 30 3.1 58.8 6.0 ZG230-450 230 450 22 32 25 2.5 44.1 4.5 ZG270-500 270 500 18 25 22 2.2 34.5 3.5 注:
表中AKV-冲击吸收功(V型),AKU-冲击韧性值(U型)。AKU仅作设计参考,不作为验收标准。
表中所列的各牌号性能,适用于厚度为100mm以下的铸件。当铸件厚度超过100mm时,表中规定的σ0.2
屈服强度仅供设计使用。
试验在室温10℃~35℃下进行。
合金铸钢件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牌 号 σs
MPa σb
MPa δ5
% ψ
% AKV AKU 磁导率
μ
H/m 布氏硬度
HB 弯曲试验
t=13mm
D=25mm
90℃ (室温)
J (0℃) J ZG20MnSi
(ZGD290-510) 295 510 14 30 20 39 ≥156 无裂纹 ZG25Mn18Cr4 157 353 15 20 ≤1.1 170~231 无裂纹 ZG06Cr13Ni4Mo 550 750 15 35 50 217~286 无裂纹 ZG06Cr13Ni5Mo 550 750 15 35 50 221~286 无裂纹 ZG06Cr16Ni5Mo 588 785 15 35 40 221~286 无裂纹 注:
对ZG06Cr13Ni4Mo、ZG06Cr13Ni5Mo、ZG06Cr16Ni5Mo适用于壁厚200mm以下的铸件。对于小于500mm的铸件,表2中力学性能经双方根据不同工艺协商后可适当降低。
合金铸件的硬度值,对重要件,如水轮机叶片等为必测项目,其他件可协商确定,并在图纸、技术协议或合同中注明。
如对力学性能有增项检测要求,例如0℃冲击、弯曲试验等,则需经双方商定,并在图纸、技术协议或合同中注明方可进行,否则不做此项检测。0℃冲击值按表中规定,弯曲试验执行ASTM A703 S3中之有关规定。
化学成分
碳素铸钢件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牌 号 元 素 最 高 含 量 % C Si Mn S P 残 余 元 素 Ni Cr Cu Mo V ZG200-400
允许分析偏差 0.20
0.50
0.80
0.04
0.04
0.30 0.35 0.30 0.20 0.05 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