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讲义 .pdf
绪论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发展简介
(一)“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一1898年)
特征是: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
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
英国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Park,125英亩,约50公顷)
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该体系成功的重要表现
之一是对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年)
特征是: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
1898年霍华德提出,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为城市
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的思路。
城市中央为一面积2公顷的公园,其四周环以公共建筑,公建外围环以一个78公顷的公园娱乐带,外围再
依次为住宅区—工厂、农场等。郊外为农地。6条放射形道路宽36.5米,住宅中间有一条宽128米的环形大道。
(三)战后大发展(1945一1970年)
“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得以运用。
波兰“华沙重建计划”—限制工业、扩大绿化,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英国哈罗(Harlow)新城规划—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条件,采用与地形相结合的自然曲线,造就了
一种绿地与城市交织的宜人环境。
(四)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
以生态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使城市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更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并把各种类
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充分
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澳大利亚—“自然中的城市”。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度上的拓展
由城市建成区拓展至整个城市规划区,甚至进入区域规划的范围。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深度上的拓展
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拓展到水文、大气、动物、微生物、能源、城市废弃物等多要素,研究深度也将由单
纯地对绿地系统本身进行分类、布局、定量等工作拓展到对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相互
关系上的研究,力求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使城市绿地的调查、分析、规划更为有效。
三、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状况、问题及前景
水平较低。
苏联模式、美国模式,目前研究还不够深入。
第一章城市绿地的功能
第一节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
一、保护城市环境
1.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杀菌)、水体和土壤
2.改善城市气候
气温、湿度、气流(空气交换、防风)
3.降低城市噪声
二、减灾防灾
1.防火避震
2.防风固沙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有利备战防空
三、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城市绿地的使用功能
一、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二、观光游览
三、度假、休疗养基地
四、宣传及科普教育
第三节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
一、美化市容
二、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所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它包括了与城市密切相关的城郊生态绿地。
第一节城市绿地的分类
一、国内外绿地分类简介
(一)前苏联城市绿地系统组成
公共使用绿地:公园、街坊绿地、林荫大道等。
局部使用绿地:学校、工厂等单位所属绿地。
特殊用途绿地:防护、水保绿地及苗圃等。
(二)日本城市绿地系统组成
*居住区公园:
街区公园(主要为本居住区的老人及儿童利用,服务半径250m,每处面积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