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公共文化意识的博物馆空间公共空间设计调查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详解.doc

发布:2016-05-14约4.15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知行社会调研申请表 2015年04月19日 “知行南开”社会调研项目申报表 项目名称1111 基于公共文化意识的博物馆空间公共空间设计调查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 调研的时间 2015年4月—8月 调研地点 北京、天津地区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 张艺馨 指导教师 高迎进 项目背景 1、博物馆公共性在功能层面上的变化   十七到十八世纪是博物馆发展的转折点与重要时期。私人珍藏的文物开始公之于众,博物馆功能由服务私人到面向公众的转变成为现代意义博物馆最主要的特征。   20世纪中叶,人们对博物馆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对博物馆的定义强调其研究,教育和欣赏功能,博物馆从早期单纯的收藏与学术研究开始 2、公共空间的性能的变化 20世纪中叶,它是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人的生存需要在共同的活动中交换和展现自己的价值观点,“公共空间”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在城市领域出现了新的文化意识,即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主义至上转向重视空间在物质形态上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3、当代博物馆发展现状 今天,博物馆已经成为文化类公共空间的特殊概念。其功能在以赞助者、管理者、观众的关系与需求中不断完善与丰富,甚至博物馆本身存在于环境之中,也已然超越了建筑的概念,成为更大的公共空间中的   2011年竣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造工程,不仅是对博物馆自身空间与功能的突破,更是站在整个城市中轴线的大环境与其历史文化线索中特殊性的改造。在这种发展线索下,中国博物馆追求大空间以及追求特殊性的势头所引发的对于博物馆空间功能性与观众、赞助者、管 调研意义 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百年的历史,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作为其文化类公共空间的属性不仅具有其本职功能,包括收藏保护、展出研究、学术交流、教育体验等功能,还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所以,以博物馆作为专业性的空间进行研究,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 1、研究目的 2、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一、研究内容 公共文化意识的产生,发展,交融与扩展作为主要动因,推动社会公共空间的概念与性质不断转化,走向开放,走向公众。 本课题讨论的是社会公共空间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博物馆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转化。包括博物馆公共空间在满足文化生活品质需求的过程中,空间功能属性的变化,以及公共空间尺度与所占空间比例的变化。并基于此,探索当代博物馆新的空间模式设计的主流思想。 (研究、展示、储藏),包括前厅、中庭、过廊等空间,即归纳为博物馆非展示空间。 1、不同时期公共空间概念与性质的变化研究 2、不同时期的博物馆功能属性与空间模式研究 20世纪中叶以后,满足文化交流,公共教育,社会公益功能需求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 1、博物馆公共空间功能属性变化的定性研究 2、博物馆公共空间尺度与空间比例变化的定量研究 (三)综合分析部分 1、博物馆公共空间现状评价 2、基于公共文化 综合调查研究结果,探讨以公共文化意识为主导,以实现公共空间的交流为木雕的当代博物馆设计的主流模式以及设计思想。 二、人员配置与工作安排 本课题小组成员配置综合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优势与特征。围绕“公共空间”的核心问题,以特殊公共空间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空间概念与性质演变的主要动因,公共文化意识为切入点,进行课题研究。 其中,课题在实地调研中所涉及建筑空间分析方法,通过环境艺术专业优势实现科学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可视化表达。所涉及社会学调查方法与 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 一、理论研究部分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翻译与研读国外相关著作以及研究成果,对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发展;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特殊性以及相关的理论与基础原则进行剖析与理解。 (二)比较分析法 结合对公共空间概念与博物馆相关理论,比较中国博物馆在当代所处的状态。 二、实地调研部份 (一)定量分析 空间测量与数据分析 通过测量汇编,利用量化的统计数据,将单个博物馆发展历史上展览空间之外的空间比例的变化数据进行汇编,多个博物馆展览空间之外的空间比例的对比数据进行汇编。 (二)定性分析 空间分析与计算机表现 即计算机软件分析方法。通过人在博物馆公共空间中的行为与流线分析,探究公众与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关系,包括功能的关系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并将其视觉化。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 1、问卷调查 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访 用于博物馆公共空间功能性研究部分。即博物馆公共空间形态与功能的主导因素的探讨。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5月:以理论研究为主,并开始实地研究部分相关准备工作。    1、不同时期公共空间概念与性质的变化研究 (1)完成《public art》全书的翻译与研习; (2)完成《public space》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