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的一种文体,曾经被万人捧上顶峰,最后却一落千丈,满身罪过。究其原因,死记硬背,堆砌辞藻,复制公众话语,是将议论文推下万丈深渊的罪魁祸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论述问题时往往作一种平面式的铺开,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也往往是一种简单的罗列,缺少立体的、深入的剖析,这和这部分学生缺失批判的思维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只会在论述的外围打转的文章,显然很难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往往不会说“不”。其实,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就是怀疑一切,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举一个写作的病例来说明。作文题为: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病文如下:
习惯之后(片段)
清晨,“屏蔽”学校广播起床铃20分钟后,在手机铃声的催促下慢吞吞地起床;周五,我在寝室里边享受着空调,边用手机上网了解NBA季后赛的战况;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必须先在人人或微博上发条状态或转载一些有趣的文章或图片,然后再把手机放在床头,开始睡觉。这,是习惯手机以后一个学生的一天。
……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否应该被允许在学校里使用手机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更应承认的是,无论家长老师争论得如何,广大学生群体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有手机在身边的生活。正如成年人思考的,手机无疑具有两面性,手机方便了日常生活,但对于学习生活,它是把双刃剑。上物理课,讲到一个很有争议的题目,全班讨论很久却没能得出结论,其中一人上网,在各大搜索引擎中寻找答案;同时也不乏一些同学听不下去了,以手机来“放松”自己……
于是,许多无法自拔的同学们,开始了戒掉“手机瘾”的专项活动……
很多人怀念小学初中的日子,没有手机,但照样活得好好的。可惜,昨日永远不会重现。习惯手机以后会不会是灾难,全凭己见。本文写作动笔之前,作者曾挣扎是否动用手机上网寻找素材,最终忍住,且因此灵感涌现,写出此文。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即将升入高三的战友们共勉。
这篇文章较多地罗列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对其中的利弊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本质的揭示,缺少思维的批判性。材料要求写的是“习惯之后”,而非“习惯”,重点当放在对“习惯了某某”的明辨和反思上,而不是对“某某”的阐释和证明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批判的”含义。“批判的”(critical)这个词语来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指称的意义就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批判的”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美国的学校认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它是用自己的头脑来评判权威,指出权威的不足和缺陷,体现了一种敢于超越、敢于向权威较劲的勇气和自信。“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的学生已经克服了天真幼稚,能够抵制欺骗行为,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的评判者。尼采说:“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花冠,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算真正掌握了我的学说。”这也许是批判思维的意义所在吧。
回到作文这个话题来,这种批判的思维,在文章中往往表现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怀疑精神和分析能力,它是学生作文走向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一个关键。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怀疑一切,去构思立意,是写作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具有思维批判性的文章,经常可以在我们学习过的经典文本中找到。
例如,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或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总之,他们从利己主义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显然是运用了批判的思维,实践着他毕生恪守的人生格言——怀疑一切。他说:“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正如人们在社会上的其他活动一样,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希望和志愿,而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中的关系的限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