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献综述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问题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由于内部控制无力导致公司倒闭的数量不少,内部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内部控制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弱化,关键人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管理层串通舞弊防不胜防,有关案例频繁不断。无不显示出那些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一般都存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所以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壮大起来。
1 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司治理理论是基于西方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吴敬琏(1994)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英牛津大学柯林·梅耶(Myer)(1995)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他的投资者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经理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谢里夫和威尼(Shleifer and Vishny)(1997)则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要解决出资者应该怎样控制经理、以使他们为自已的利益服务”。
张春霖(2002)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科学管理的一种模式。一般是指以经济效益和股东权益最优化和持续化为目标,对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有效使用和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OCED(2004), 认为在金融危机下, 我国民营企业可以引入独立董事参与公司决策, 拥有一票否决权。
马永斌(2010)把概念扩展到股东之间关系上,将公司治理理解成防止股东之间出现利益剥夺而加以相互约束的“招”或“办法”:把概念扩展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层面时,将公司治理理解成为利益相关者约束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招”或“办法”。
综上所述,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把握和理解,但还是可以看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由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制衡机制,通过权利、义务、责任的设定和运作实施.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国企业更应该重视公司治理问题, 加强自身的防损和风险管理能力。
2 内部控制概述
在世界各国中,美国是对现代内部控制研究开展得比较早,而且是最富有研究成效的国家之一,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之后,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2)的公布为标志,全球掀起了企业内部控制和上市公司监管的浪潮,世界进入企业内部控制时代。
内部控制概念是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正式定义的,它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在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分成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李风鸣(2001)认为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在实现单位目标中借以保证获得资财,以及有效地利用资财的管理过程,其实质,就是有效地执行经营策略的一种管理控制。在连续不断、反复发生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环境和期限内,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以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去完成作业任务,实现整体经营策略和目标,这就是内部控制的作用。
COSO(2004)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提出控制环境、目标确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八要素内部控制理论2007)分别从审计流程视角、组织管理视角、个体行为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文献回顾,认为在内部控制理论的长期演绎进程中,审计、管理和社会学中的内部控制系统、集团内部控制系统和行为控制系统是相互交融,共同演进的,在融合过程中以提高自我引导能力为目标同时引入前馈和柔性控制手段。
李心合(2007)认为内部控制有两种起源和功能,即作为审计方法与作为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伴随公司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需要从财务报告导向向价值创造导向转型。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框架由控制环境、目标与预算、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项要素构成。
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