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国际政治哲学的复兴,我国的政治哲学讨论也走向高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哲学论文范文一:试论康有为“以元为本”的世界观 摘要:作为康有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元”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为天地万物的起始,它是“天地空中之细物”,世间万物是由其分化组合而成。本质上说,这仍然应该归入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康氏力图使他的“元”成为合规律的客观真理,从而为进一步阐扬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康有为,以元为本,世界观
“元”是康有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他建构自己仁本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因此,正确地理解“元”对于恰当地认识“仁”的科学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康有为的“元本论”是在古代哲学观“气本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的哲学范畴。所谓“气本论”,就是认为“气”为万物之始,由“气”生万物;世界先有“气”(物质)然后才有“理”(思想意识),“气”是第一性的,“理”属于第二性的。由于它把世界万物用一个无形而有质感的“气”来代替,并且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它是一种朴素唯物论。康有为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气固然是万物之始,但还不是最根本性的东西,在它之上还有一个总揽一切、无所不包的“元”。他说:“元者气之始。”又说:“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1]p221那么,“元” 是什么东西?它和“气”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康有为认为,“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始祖,至始至大,包括天、地、人、物以及人之思想等在内的一切,无不是由它孕育的,故有 “元为万物之本,人与天同本于元”的说法。又说元 “属万物而贯于一,合诸始而源其大,无臭无声,至奥至大。”[2]p222-223这样来定义“元”,未免太抽象了,因此康氏便利用传统的儒家经典进一步说明。他说:
“《易》称‘大哉乾元,乃统天’。天地之本,皆运于气。《列子》谓‘天地空中之细物’。《素问》谓‘天为大气举之。’何休谓‘元者,气也’。《易纬》谓‘太初为气之始’。《春秋纬》:‘太一含元,布精乃生阴阳。’《易》:‘太极生两仪。’孔子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故谓为万物本终始天地。孔子本所从来,以发育万物,穷极混茫。”[2]p222
这里说得很清楚,“元”实在是太广大了,大到能“统天”。如前所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天地本质上是由气的运动形成的; “元”作为天地万物的起始,本质上是“天地空中之细物”,即“气”,所以有“太初为气之始”的说法。那么,“太初之气”与“天地之气”有何区别和联系呢?对此,康有为作了区分,他将“太初之气”称为“元气”,而将“天地之气”称为“天气”和“地气”。尽管都是 “气”,但“元气”与“天地之气”还是有很大不同,其不同在于,“元气”是“气点”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所构成的一种“混茫”状态,混沌一团,无形无状,“无臭无声”;而“天地之气”在他看来,是由“元气”“分转变化”而来,然后得以“发育万物”,这时不仅天地本身是由气点重新分化组合而成,而且连成一片的气点还将天地分开,故有“天为大气举之”的说法,所以这时的气不再是混沌一团,而是有形状的。自从“天地之气”得以形成,先前那种无声无臭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天地万物的出现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气。所以他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1]p204
二
值得注意的是,康氏在解释“元”时,借用了道家的“太一”、“太极”等概念。该怎样理解这些概念所包含的意蕴?它们与“元”有何联系呢?
有学者认为:“当他用‘气’来解释‘元’或把‘元’也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时,则往往赋予它以精神的属性,和‘太极’看成是一个东西”,故此得出结论:“这种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并创造物质世界本身的神物——‘元’,显然是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3]p185持此论者大有人在,如吕彦博在《论康有为的“元”及其实质》一文中也说:“我们的看法却与这种观点(指肯定康关于‘元’的唯物主义性质——笔者注)不同。我们认为,康有为所说的‘元’(‘气’、‘元气’)并不是物质性质的东西,是先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性质的东西。因此,他的自然观不是唯物主义的,而是唯心主义的。”[4]p271-272对诸如此类的看法,笔者以为有待商榷。
固然,道家观念中的“太一”、“太极”这类概念是一种主观精神的神物,它是古人无法解释宇宙的来源所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康氏借用这类概念或许也有同样的局限,但是如果据此就断定康氏的哲学观属于唯心主义,未免有简单化之嫌,因为在康氏的论著中借用别人的概念表达自己不同的意思的做法不在少数。再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