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萧荫堂教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朋自遠方來一一
專訪蕭蔭堂教授
策畫 : 劉太平
訪問 : 謝春忠、 吳德琪
整理 : 黃暉娟
時間 : 民國八十九年六 月二十三 日
地點 :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蕭蔭堂先生 (Yum-Tong Siu), 1943年 出生於廣東, 1963年香港大學學士, 1964
年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碩士, 1966年 Princeton University 博士, 曾任教
Purdue, Notre Dame, Yale, Stanford等大學, 自1982年起任 Harvard 教授迄
今。 1993年獲頒美 國數學學會 Bergman Prize, 1998年獲選為美 國藝術及科學院
院士。 研究領域涵蓋 多複變分析、 複幾何、 代數幾何與微分幾何。
1. 什麼因素決定唸數學 的話, 我 自己可以看得出來, 可以 自己去推理,
第一, 不需要拼命的去硬記東西, 第二我感覺
吳: 老師在高中或是更早以前, 是什麼內
到很安全, 就是說我 自己可以理解的就一定
在或外在的因素使老師決定要做數學?
對, 所以學習起來比較開心, 其實我那時候對
蕭: 很難說有一件事或幾件事加在一起, 理論物理也是蠻有興趣, 因為你 由很簡單的
只是現在回頭看的話, 因為是很久以前的事 , 公理可以推算定律 出來, 當然理論物理和數
如果要說有什麼原因的話, 第一, 我 自己對數 學是差不遠的, 可是我對實驗的興趣沒有這
學很喜歡的, 第二, 和其它的東西對比的話, 麼大, 所以最後還是選了數學, 而且我進香港
覺得這東西好像蠻容易的樣子; 是比較得心 大學念書時, 數學系有一位很好的數學家叫
應手。 基本上, 我對於理論的東西, 不是要記 王用諏, 他一直在作數學的研究, 香港那時大
的東西, 興趣大一點, 也就是說, 以科 目上來 學是比較屬於教學的大學, 教學方面多, 研究
講 , 如果是一些要記很多事實的, 我是覺得有 比較少, 王教授還有系裡面一些教授雖然是
一點煩, 而且有時候你也不知道對不對, 數學 在這種環境下, 對研究還是很有興趣, 所以那
33
34 數學傳播 25 卷 1期 民 90 年 3 月
個時候數學系的環境很好, 因此我進香港大 之後, 四九年紅軍接近廣州, 我父親就說要
學念書的時候, 就立志要當數學家。 對比來講 避一避, 所以就去了香港, 本來只打算去一段
現在的年輕人, 選擇的機會比以前多, 很多不 很短暫的時間, 打完仗就回去, 因為那時軍閥
同類的東西可以念, 可是如果要說看起來不 很多, 常常打仗, 可是後來他覺得這一次好像
需要很多硬記的, 而且, 也可以用推理很簡單 和以前不大一樣所以就沒有回去, 他覺得香
的推出來, 很多東西都可以很簡單的說服 自 港是比較不適合小孩子成長的, 所以送我們
己是對的學科, 除了數學及理論物理外沒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