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我们小点儿声(说课稿)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秋).docx
第13课我们小点儿声(说课稿)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秋)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秋)第13课《我们小点儿声》为核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以下教学流程:首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在不同场合保持适当音量的重要性;接着,通过互动游戏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控制声音大小,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到文明礼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包括:1.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在公共场所保持适当音量的重要性,培养其对他人感受的关心和尊重。2.自我调控: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声音大小的能力,增强自律意识。3.社会参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文明礼貌,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已经接触到了基本的礼貌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对声音大小对他人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互动游戏和情景模拟充满兴趣,他们善于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体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对新鲜事物好奇,喜欢参与和表达。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不同场合声音大小的适宜性方面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反复实践来掌握。此外,年龄特点导致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弱,可能会在控制声音大小上遇到挑战,需要通过不断的提醒和鼓励来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
-软件资源:教学PPT、音频素材
-教学手段:互动游戏、情景模拟
-教学辅助:故事书、图片卡片
-课堂管理工具:奖励贴纸、纪律提示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出问题“你们在哪里见过需要小声说话的情景?”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学习到的关于礼貌和公共行为的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声说话,以及这样做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在图书馆里大声说话导致别人不满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大小的适当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不同场合下控制声音的经验。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通过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实践如何控制声音大小,如模拟在教室、图书馆、餐厅等场所的对话。
-教师指导: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控制声音的技巧。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在不同场合保持适当音量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尝试在家庭中实践控制声音大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资源:《图书馆的狮子》、《小声说话的文明》等与声音大小控制相关的儿童绘本。
-视频资源:有关文明礼仪的动画片,如《文明小天使》系列视频。
-实物资源:制作声音大小提示卡,用于课堂模拟和日常生活提醒。
-社会资源:邀请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分享在公共场所保持适当音量的经验。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声音控制相关的书籍,通过故事了解在不同场合下如何文明用语。
-安排学生观看文明礼仪视频,通过动画形式加深对声音大小控制的认识。
-设计声音大小控制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模拟不同场景,练习控制声音。
-在校园内开展“文明声音日”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实践保持适当音量。
-邀请家长或社区志愿者来校进行经验分享,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声音控制的重要性。
-利用班级微信群,定期发送有关文明礼仪和声音控制的资讯,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积极践行文明礼仪,记录下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感受,与他人分享。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今天的《我们小点儿声》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模拟、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在不同场合控制声音大小。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策略上,我发现通过具体的情境模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大小对他人影响的重要性。比如,在模拟图书馆场景时,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大声说话对他人造成的不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持安静的意义。但我也注意到,在互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的引导不够,或者是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参与还不够适应。
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