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洋环境1基本概念2海洋环境.ppt

发布:2018-04-30约6.45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兵概 張彥之教官 海兵概 第2章 海洋環境 第2章 海洋環境 2.1 基本概念 2.2 海洋環境 2.1基本概念 地球—我們的星球 目前所知唯一有生物生存的星球 從外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 70%的地表為液態水所覆蓋。 地球能成為生物適宜生存的環境,海洋功不可沒。 地球的大氣層 能保溫。 能防陽光直曬,濾掉陽光中有害的射線。 燒毀來自太空的小物體直接撞擊。 最接近地表的對流層內,空氣對流活動旺盛。 月 球 地球唯一的衛星,它的直徑是地球的 0.27倍,質量是地球的0.012 倍。它的重力為地球的1/6。 地球的座標系統 經度 1o 在不同緯度的距離 地球曲度、水平線、雷達距離 2.2 海洋環境 海洋的環境,與陸地的環境差異極大,對人類海上活動,形成許多限制因素 本節討論部分重要的因素及其影響: 海洋的外在表現:風、流、潮、浪 海洋的內在特質:温層、比重、生物 海洋環境的影響:腐蝕與應力、不穩定平台、能見度、音波彎曲、噪音(海中生物)及效能遮蔽、人員適應性 2.2.1 海洋的外在表現 海洋環境的外在表現,可概分為四種: 風、流、潮、浪 四種因素相互影響,彼此相關,使海洋成為一個極為複雜的環境。 風 風的定義: 空氣在水平方向流動,風的來向稱為風向 地球的風系: 風的強度: m/s、 km/hr、mph、knots 蒲福風級(Beaufort scale) 地球的風系 流 流(海流,Current)的定義: 海洋中的水流,以其去向稱為流向 依不同屬性,流可概分為下列四種: 洋流:密度流、吹送流,方向流速較固定 潮流:因潮汐漲落產生的海流 風流:沿岸陸棚海域因季風產生之海流 補流:因海水流向他處而過來補位的海流 世界主要洋流分布 台灣周邊海流情形 潮(汐) 定義 海水受天體(主要為日月)萬有引力作用而產生的水面週期性升降現象 白天發生者稱潮,黑夜發生者稱汐 平均每隔12小時25分漲落一次 實際的潮汐情形,除因天體引力作用外,當地海岸、海底地形、海流、降水等,皆有影響。 spring tides neap tides 浪(湧) 定義 水面因各種力量而造成週期性波動起伏的情形 其中波動較小的稱為波,較大的稱為浪 湧,指長浪,也就是起伏較大且週期較長的浪 浪,可因風吹、海流、潮汐、河口、地震等而引起,對海上生活影響甚大,是最複雜的海洋外在表現 2.2.2 海洋的內在特質 海洋的內在特質繁多 其中對海軍影響較大的如下: 比重: 温層: 生物: 比重 定義: 物體的重量與同體積攝氏四度的水之重量比 海水的比重,受其成分及溫度之影響,亦可以視之為海水密度 溫度是影響海水密度最重要的因素 就成分而言,則以鹽度影響最大,一般在 34ppm左右 溫層 海水溫層基本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季節感溫層:受季節、緯度及近岸海流影響 溫躍層:溫度隨深度迅速下降 深同溫層:溫度下降漸緩 海水的溫層雖然基本上有上述三種區分,但因季節、洋流、緯度、海底地形、海底熱源等因素的影響,有著許多不同的變化 生物 海洋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水」 台灣四面環海,地處洋流複雜的西太平洋岸緣,周邊海域生物資源更加多樣。也造成海軍面對了不一樣的海洋生態環境。 2.2.3 海洋環境的影響 海洋環境的影響,可分為下列七項: 1)腐蝕與應力 2)改變行進方向速率 3)不穩定平台 4)能見度 5)音波傳遞 6)噪音及效能遮蔽 7)人員適應性 不穩定平台 水是柔性物質,不似陸地堅實剛性的穩定,是一個隨時都在「動」的不穩定環境 艦船在此不穩定的環境中,是以三度空間的方式運動,可分為下列數種類別: 位移:包含上下、縱向以及橫向位移 晃動:船身左右橫搖(橫搖,rolling) 船身縱向傾倒(縱傾,pitching) Rolling Rolling Pitching 地球的半徑是6376公里,其中赤道稍大。質量為6×1024公斤。地球的3/4為海洋,1/4為陸地。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一億五千萬公里,以此為一天文單位,做為度量天體的單位。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稱為「一年」,自轉一周的時間稱為「一天」,又稱為一「地球日」。 地球的大氣層對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有很大的貢獻: 大氣提供保溫作用,使得太陽的熱能免於散失。 大氣層像一層防護罩,免得生物直接曝露在強烈的陽光射源下。 大氣層不僅為我們濾掉陽光中有害的射線,也為我們阻擋了來自太空無數小物體的襲擊。所以有了大氣層,地球上的生物才能生存,人們才可以享受日光浴,也才能觀賞流星雨。 地球上的陽光、空氣、水、土壤,以及許多生物,相互構成了平衡的自然環境。我們需珍惜可愛的地球環境,維持生態的平衡,作好環保工作,畢竟我們還未發現適宜生物生存的其他星球。 其中,大氣層中的臭氧層極為重要,它能夠吸收大量的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