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切口妊娠中应用效果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切口妊娠中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切口妊娠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后B超引导下行刮宫术治疗,观察组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行刮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刮宫过程中出血量、血β-hCG下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治疗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P0.05);观察组刮宫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β-hCG下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切口妊娠; 临床效果
子宫切口妊娠为异位妊娠中的一种,是指受精卵着床于以往子宫切口的瘢痕处,一旦确诊要及时治疗,否则可引起大出血、胎盘植入、子宫破裂,严重者甚至引起孕产妇死亡[1]。引起子宫切口妊娠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其与子宫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有关。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主要为B超,B超检查可显示妊娠囊周围血流信号非常丰富[2-3],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刮宫术、病灶切除术等。近年来随着接入技术的发展,子宫动脉栓塞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子宫切口妊娠的治疗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58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切口妊娠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58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年龄25~42岁,平均(33.1±5.2)岁,所有患者均有子宫手术史,停经时间为32~70 d,血β-hCG为2500~40 000 ng/mL,所有患者均有停经史、阴道不规则流血及腹部疼痛等。根据治疗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药物治疗后B超引导下行刮宫术治疗。患者均首先在B超监视下于妊娠囊处注射甲氨蝶呤 1 mg/kg[4];2周后复查血β-hCG,如血β-hCG下降50%,则重复注射甲氨蝶呤1次,直至血β-hCG下降≥80%时,给予刮宫术。
1.2.2 观察组 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行刮宫术治疗。选择右侧股动脉为穿刺血管,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后置入5F导管鞘,然后沿导管鞘置入导管和导丝,将导管送至子宫动脉处,将导丝退出;注入6 mL造影剂行子宫动脉造影,造影剂注入速度为2 mL/s;然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然后再次行子宫动脉造影,以确定栓塞是否完全。术后24~48 h行刮宫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刮宫过程中出血量、血β-hCG下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治疗的成功率、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29例均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治疗成功18例,治疗成功率为62.1%;5例刮宫术中发生大出血,改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6例清宫不完全,血β-hCG反而升高,改行病灶切除术治疗。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82,P0.05)。
2.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刮宫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β-hCG下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2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9例中,5例刮宫术中发生大出血,6例清宫不完全。
3 讨论
子宫切口妊娠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子宫破裂,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阴道流血。B超是子宫切口妊娠最常见、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有报道显示,B超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准确率为84.6%[5-7]。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子宫动脉栓塞术成为子宫切口妊娠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可将双侧的子宫动脉进行栓塞,使病灶暂时缺氧、缺血,逐渐发生坏死。与以往的药物治疗相比效果显著[8-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1%,说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刮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