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辨证取穴综合析要.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針灸歌賦辨證取穴綜合析要
頭痛
頭痛在手上取穴最常用列缺,其次為太淵,外感頭痛可取外關。在腳上
治頭痛常取申脈,其次金門,頭頂痛取湧泉,有痰作怪取豐隆。在頭部
局部取穴則前額以上星、神庭;偏頭以絲竹空;後頭以風池使用較多。
頭暈局部常取風池穴 ,其次百會穴,遠處扎針可取申脈 、金門、手三理。
頭面病
「口面合谷收」、「頭項列缺尋」為四總歌之一,合谷、列缺均為古人治
療頭面病常用要穴,在歌訣中可得明證。
眼疾
眼疾局部取穴以睛明最常用,遠取以肝膽經穴為主,可取行間、臨泣,
其次可取合谷、光明、手三里。眼痛遠取合谷最常用,其次為地五會、
光明、清冷淵。近取可取攢竹、頭維。目赤可針局部之讚竹、其次可針
睛明。在太陽穴或內迎香出血尤佳。
目昏或視力糢糊重補肝,遠取手部之二間、三間(其次養老、支正)
,
足部之行間、太沖(其次飛揚) ,中取肝俞,皆與木或肝有關。近取則
可取讚竹、睛明。落淚以臨泣最常用,此似亦為臨泣取名之原因,配穴
可用頭維、讚竹。遠取亦可針大、小骨空。
口疾
口臭常用大陵,其次為大陵配人中。口喎即口眼歪斜,局部以地倉、頰
車為主。遠取可針太沖。口噤取合谷、列缺仍是四總歌應用。兼頷腫可
針陽谷(小腸經)、俠溪(膽經),此皆與經絡有關。
鼻疾
鼻塞首取迎香,其次為上星。不聞香臭亦以迎香穴最常用,其次亦為上
星穴。鼻淵、鼻痔、鼻塞取合谷、太沖均與經絡有關,一行鼻外緣,一
行鼻腔內,而合用亦有疏肝理氣之用。鼻淵亦可近取上星穴。鼻衂以禾
髎、合谷最為常用,其次取上星、天府。
舌疾
舌病多取內關、中沖,此與心開竅於舌有關。舌出血加取太沖則與肝藏
血有關。不語及失音取啞門為前後對應。取間使穴(為心包經穴)一則
心開竅於舌,二則「病變於音取之經」 ,經穴能治聲音改變之病。暴暗
取通里,亦與心主神有關。
耳疾
治療耳聾,毫無疑問「聽會」絕對是首取穴及必取穴。所有的歌訣均指
向體會,其餘穴則為聽會之配穴。兼氣閉加翳風,兼外感配金門,其它
配穴尚有陽池及迎香。聽會亦為治耳嗚要穴,另外足三里及地五會亦可
治耳嗚。
項強
項強最常用承漿,此為前後對應法。承漿亦常配風府並用治項強痛,此
為前後配穴法。治項強痛 ,遠取以後溪穴最為常用 ,其它穴則在感冒(傷
寒或風傷)時用之。
喉疾
治喉痛首取太沖穴,因肝經上入頏顙 (喉嚨深部),次取照海,因腎經:
「循喉嚨,挾舌本」。兩穴使用均多。此外少商出血治喉亦甚佳。液門、
魚際皆為滎穴治喉痛亦佳。
牙疾
手病(指痛、手
痠、腕痛)
手臂
肘病
肩背
手部其它
腿股髀髖痛
膝股痛、膝腳痛
膝痛
腳痛
行步困難
腿部其它
腳氣
轉筋及筋攣、筋
痛
牙痛多為腸胃陽明之火及腎火所致,二間為治牙痛最常用之穴位,此穴
為大腸經滎水穴,善清陽明之火。呂細即太溪,為腎經原穴,也常用治
牙痛。上述二穴亦常相互配用。內庭為胃經滎水穴,亦善清陽明之火。
此外,有取承漿穴者,則為局部取穴。
手指痛可針中渚或少商或四關(合谷、太沖) ,四關穴還治手指連肩之
大面積部位痛。手腕痛可取腕骨;手痛、手麻可取曲池、合谷。滿手生
瘡針勞宮,或係取之於「諸瘡痛癢,皆屬於心」而勞宮又屬滎穴,滎穴
能清火之故。
手臂痛或腫,歌訣並未指明係上臂或下臂。取穴以肩部之肩井最常使
用。其次為手部之中渚及肘部之手三里使用較多。
肘痛以曲池穴及尺澤穴最為常用。兩肘拘攣亦以曲池或尺澤最為常用,
亦有兩穴合用者。
肩背痛歌訣取穴以手三里最常用,其次中渚穴亦常使用,均在肘以下,
取用極為方便。
筋急難伸,不論手或肘均以尺澤為主,其次為曲池穴。歌訣取穴一般平
均一、二穴。至於「手上『諸風』及『頭項手足』互相與」 ,因病情複
雜或面積較大,而多穴並取,實不多見。
腿股痛古歌訣似以環跳為最常用,其次為髖骨穴。遠處取穴則有足三
里、後溪、肩井等,肩井治腿股痛有對應之意味。此三個遠處取穴之穴
位恰好呈太陽、少陽、陽明之分布,可視腿痛經絡選之尤佳。
膝股痛以陰市為主穴,可取風市,也可遠針取太沖,膝腳痛以足三里較
常用,其它可針之穴甚多。
膝痛多取膝部之陽陵泉,可配陰陵泉或膝眼。遠取以行間為佳,也可針
尺澤、曲池有對應針法之意味。
腳腕痛以崑崙穴為主,可配丘墟;腳背痛以商丘穴為主,也可配丘墟及
解溪;踝根痛針崑崙、丘墟、解溪。丘墟及解溪為腳痛(腳腕、腳背、
腳踝)常用之配穴,但丘墟單獨亦可治髀樞痛 。腳根痛則取僕參為主穴。
行步艱難太多醫家皆以太沖為主,其它配穴可選中封或足三里或丘墟。
太沖為肝經之俞穴亦是原穴。肝主筋,太沖穴五行屬土,可肝脾並治。
進時貼骨進針,穴下有太沖脈,針太沖可說筋肉骨脈皆治,療效自是非
同小可。
腿腳無力針風市、陰市;兩足拘攣亦針陰市。陰市為治腿膝之要穴。常
用治膝胻痛、兩拘攣、股膝疼痛(配風市)腿足無力(配風市) 。兩足
難伸遠取支溝以上治下較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