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护理【急诊科】.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低危胸痛 消化系统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痉挛 消化性溃疡等 骨骼肌肉疾病:肋软骨炎、肌肉疼痛、 肋间神经痛等 带状疱疹 精神因素:恐惧、抑郁 胸痛的部位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臂内侧 食管疾患、膈疝、纵隔肿瘤: 胸骨后 自发性气胸、急性胸膜炎、肺栓塞: 患侧的剧烈胸痛 胸痛的性质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压榨样痛并常伴有压迫感或窒息 感。 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剧烈撕裂样痛 原发性肺癌、纵隔肿瘤:胸部闷痛 肋间神经痛: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 肌痛:酸痛 骨痛:酸痛或锥痛 食管炎、膈疝:灼痛或灼热感 胸痛的伴随症状 胸痛常伴有呼吸困难:肺炎、气胸、胸膜炎、肺栓塞、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胸痛常伴有特定体位缓解:心包炎-坐位及前倾位;食管裂孔疝-立位 心绞痛 疼痛常因用力、劳累、饱食、情绪激动而诱发 疼痛部位在胸骨上、中段 疼痛持续时间约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可缓解症状 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压低和T波改变 心肌酶学无改变 硝酸甘油的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 舌下含服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 静脉滴注一般从5-10ug/min开始,每5-10分钟增加10ug/min(直到心绞痛缓解或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收缩压﹤90mmhg或下降幅度比原始血压超过30﹪) 严重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有心衰竭伴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禁用 早期急性心梗的初始评估 患者到达急诊的10分钟内完成: 监测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 建立静脉通路 病史询问和体检 采集血标本 完成溶栓治疗清单 做好PCI治疗和溶栓的准备 急性心梗心电图特征 异常宽而深的Q波 ST段弓背向上,明显抬高 T波倒置 心电图心梗部位辨别 前间壁:V1-V3出现典型的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前壁:V3-V5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前侧壁:V5、V6、aVL和Ⅰ导联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下壁:Ⅱ、Ⅲ和aVF出现上述改变 心梗患者高危度的评估 发作时ST段抬高﹥1mm 胸痛﹥ 20分钟 CK-MB及TnT明显升高 急性心梗的4D流程 患者进入急诊大门 快速做出诊断 快速做出使用溶栓剂决定 快速取到溶栓剂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室间隔穿孔 乳头肌断裂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处理 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准备除颤仪 检查:血常规、BT、CT、DIC全套、电解质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急诊PTCA 静脉溶栓+急诊PTCA 急诊冠脉搭桥 对症治疗: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 心肌再灌注的目标 30分钟内给予溶栓治疗 90分钟内行PCI 心梗患者的安全转运 转运前: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签字知情同意 医务人员陪同,携带治疗用物(急救设备、监护设备、除颤仪、药物等) 通知相应科室和转运电梯 记录转运前生命体征 心梗患者的安全转运 转运中: 保持静脉通畅 途中避免颠簸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心电图的变化 病情变化是迅速抢救 心梗患者的安全转运 转运到达:将患者搬运至病床,避免患者活动 严格交接班:患者的病情,管道,治疗药物,检查报告等 主动脉夹层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有高血压和动脉粥 样硬化病史 突发性撕裂样或刀割样胸痛,向胸前及背部放射 X线见上纵隔或主动脉影增宽 UCG、CT、MRI明确诊断 主动脉造影 诊断的准确率95% 主动脉夹层 分型: Ⅰ型:起源于升主动脉并累及腹主动脉 Ⅱ型:局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起源于胸部降主动脉 ⅢA型:未累及腹主动脉 ⅢB型:累及腹主动脉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重要分支口狭窄或闭塞至器官缺血坏死 A型可致冠脉口闭塞,导致心肌梗死 死亡率高,65-70%死于急性期,未及时治疗的病人25%死于24h之内 主动脉夹层的处理 镇静、镇痛: 吗啡 控制血压: 硝普钠 控制心率: β受体阻滞剂 介入与外科治疗: 主动脉近端(Debakey Ⅰ型和Ⅱ型):手术 Debakey Ⅲ型:介入 肺栓塞 心电图:急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过重 SⅠQⅢTⅢ 肺栓塞的处理 镇痛、镇静、吸高浓度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 抗休克、纠正急性右心衰 以抗凝为主:静脉肝素(APTT 1.5-2.5) 口服抗凝(INR 2.0-3.0) * 急性胸痛患者的急救护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