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_别情》教案.doc
PAGE2/NUMPAGES3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教案
【学习目标】
1.继续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理解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2.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本课所学该曲由《十二月》和《尧民歌》两支曲子组成,是小令的一种变体。曲子着意描绘春日的别情,用“自别后”三字总领全篇。曲子的前半部分,作者别具匠心,一连推出三组工整对仗的句式,从与别情有关的遥山、远水、杨柳、桃花入手,刻意渲染环境,为写内阁、重门内的闺怨作铺垫。其中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尤其值得重视,它成功的凸现了悱恻幽怨的艺术氛围。曲的后半部分,一口气连用四个连环句,其格调和谐美妙,深入事理,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黄昏时节女主人公孤独伤感的心情。
二、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对下列句子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2)“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三、当堂检测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四、作业布置
熟读这三首诗并背诵《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拓展阅读】
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小令、张鸣善的《讥时》小令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尤其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
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但其中也有在强烈表达对险恶世情的激愤以后表示不如归隐的作品,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
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这类散曲数量上不少于归隐之作。它们一般都写得想象丰富,语言直白,意境逼真率直,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受民间歌谣的影响。
④写景。这是元散曲中又一重要题材,而且风格多样,色彩绚丽。在描写山河秀色时,不少作品以疏放豪宕的铺叙,表现出了曲的特有意境。但是和传统的诗歌相比,和同代的杂剧相比,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窄,不少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消极;同时,也有一些格调较低的游戏、应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