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焊接裂纹及防止.ppt

发布:2019-08-07约5.72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某种钢开始出现裂纹时的氢含量称为临界含氢量[H]cr。各种钢的[H]cr值不同的,与钢的化学成分、刚度、预热温度及冷速有关。如碳当量越高,[H]cr越低(图5-43)。 2 氢的作用 冷裂纹也称为“氢致裂纹”。高强钢焊接接头含氢量越高裂纹的敏感性就越大。 焊缝中含氢量与焊接区域的清理、焊条类型、烘干温度和焊后的冷却速度等有关。 (1)氢的来源及焊缝中的含氢量 氢主要来自焊接材料中的水份、焊缝周边的铁锈、油污等。 氢在A体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F体中的溶解度,因此在A →F时氢的溶解度急剧下降(图5-46a)。 氢在F体的扩散速度大于A体(图5-46b,表5-5)。 (2)金属组织对氢扩散的影响(1) 在焊缝冷却过程中,由于溶解度下降,氢极力逸出。若焊缝凝固速度较快,未逸出的氢滞留在焊缝金属中,氢原子便在金属内部扩散。由于氢在M体中扩散系数最小,造成氢集聚。 金属组织对氢扩散的影响(2) (1)马氏体致裂学说: 对淬硬倾向较大的钢焊接出现的冷裂纹是由于M体组织硬脆造成的,而且片状M体(挛晶M体)的淬火钢中更容易出现显微裂纹。这是由于硬脆M体形成时以极大的速度彼此撞击而成。在这些裂纹空间极易集聚氢,使裂纹扩展。所以M体相变是冷裂纹的主导因素,氢的作用是辅助的。 冷裂纹的两种学说(1) 强调氢脆是冷裂纹的主要原因。主要观点为: 金属内部的缺陷(微孔、夹杂、位错、空位)提供了潜在的裂纹源,在应力作用下,诱使氢原子向该处扩散并聚集结合成氢分子,产生很大的应力。这样氢在裂口尖端产生三维应力场,应力场又促使氢在该处富集造成更大的应力。当应力超过一定值时裂纹向前延伸,应力释放一部分,使氢的浓度扩散下降,低于氢的临界浓度,裂纹将暂停向前延伸。等到氢再次达到临界浓度时,裂纹再次向前扩展。 (2)氢脆致裂纹学说(1) 1 钢化学成分的影响 实质是钢的淬硬性的影响,Ceq越高,淬硬倾向就越大,冷裂敏感性越强。 根据构件的碳当量、氢含量和板厚可以估算冷裂纹的敏感性: 或   式中:Pc、Pw-裂纹敏感指数;Pcm-碳当量;R-拘束度。 四、影响冷裂纹的主要因素及其防治   根据Pc、Pw可确定避免冷裂纹所需的预热温度:    T0 = 1440Pw-392℃ 焊接接头开始产生裂纹时的应力称为临界拘束应力σcr。σcr值可用试验方法测得。 设计焊缝时只要σcrσ(或R crR)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2 拘束应力影响(1) 在焊后冷却过程中,除一部分氢从表面逸出外,还向热影响区方向扩散。在扩散过程中,在一些塑性应变和微观缺陷部位发生氢聚集(应力集中高的部位的氢浓度高于平均值的5倍多),使这个部位很快达到临界氢浓度。 3 氢的影响(氢在焊缝中的行为)(1) 采用软质焊缝、改变坡口的形式(避免有应力集中的部位,如圆滑过渡)和预热、后热等措施均可降低氢的聚集。 氢的影响(氢在焊缝中的行为)(2) 氢常在熔合区附近聚集,而且在焊后最初10分钟内聚集速度最快。 (1) 焊接线能量:过大线能量E引起近缝区晶粒粗大,降低抗裂性能,尤其是有粗大M体时更有害。但对于低碳低合金钢适当增大线能量是有利的。线能量过小易使热影响区淬硬,也不利于氢逸出。 焊接工艺对冷裂纹的影响(1)   预热可以有效防止冷裂纹,但温度过高会增加附加应力(因是局部加热),反而增加冷裂倾向。所以预热温度主要是从降低冷速,减小淬硬倾向考虑。低合金高强钢的预热温度经验公式为: T(℃) = 324Pcm + 17.7[H] + 0.14σb + 4.72δ-214 (2) 预热温度(1) 由于冷裂纹存在潜伏期,所以要在裂纹产生前要进行加热处理。尤其是对不预热的焊件,后热处理要及时,温度要高。 后热处理的有利作用: 1)改善组织,提高韧性,减小淬硬性; 2)减低残余应力; 3)消除扩散氢; 4)降低预热温度(表5-12)。 (3) 焊后热处理(1) 后一道焊缝对前一道焊缝进行了热处理,有利于氢的逸出,组织的改善,可防止冷裂纹产生。但要在第一层焊缝尚未产生根部裂纹的潜伏期内完成第二道焊接。 (4) 多层焊 根据钢的冷裂纹敏感性Pw,焊的层数越多,预热温度越低(图5-71)。 (1)冶金方面: 1)采用低碳微量合金元素强化,既提高强度,又保证金属有一定的韧性。 2)采用高质量钢降低S、P、O、N杂质含量。 3)采用碱性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