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真题《综合应用能力》C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 年上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
真题 《综合应用能力》C 类
公考通网校
公考通APP 微信公众平台
2017 年上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真题 《综合应用能力》C 类
一、注意事项
1.本科目满分 150分,时限120分钟。
2.请在本科目答题卡的指定位置按要求填写 (涂)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请按要求用2B铅笔、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在题本上
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答题,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整理好放在桌面上,待监考
人员清点无误后,方可离开。
严谨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材料1
地球46亿年历史中的重大极寒,莫过于元古代的那次“雪球事件”。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7 亿年前,全球
冰川突如其来地尘封了一切,先是从两级开始,冰川逐渐向低纬度进军,直至把热带的暖风与浪花全部凝固在
肃杀的极寒中。雪球事件来去匆匆,在古代末期留下印记后,便马上消失在一如既往的温暖中。
人们究竟是靠什么线索,断言出当时的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宇宙级的大雪球呢?靠岩石,只有岩石的残片,
是唯一能够穿越时空,将尘封往事保留至今的星球遗迹。
岩石中的沉积岩 (由地表沉积物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类)是反映当时地表环境的直观快照。一层层的沉积
岩构成地层,一套套地层又构成大陆表面直接披覆的 “外皮”。所谓大陆,不外乎是蓝藻中一座座庞大的 “移
动方舟”,它们会漂移、会裂解,也会在偶然的时段,合众为一。科学家们有一套完善的方法,揭示大陆上的
每一块沉积岩形成于何时、何地以及何种环境,并以此还原大陆漂移和环境变迁的历史:利用层序律和同位素
时钟,能够确定出地层形成的年代;利用沉积岩中含磁矿晶的排列方位,能够还原出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岩
石的结构与构造可以揭露沉积物生成的环境;而地层间的叠置关系则记录着环境的演化与变迁。
板块漂移可能是雪球事件的始作俑者。在当时的地球上,各个板块已经聚合为联合大陆,处于中低纬度区
间。大陆的表面是岩石,对太阳光的反照率比大洋要强得多,而低纬度偏偏又是地球接受太阳光最多的区域。
陆地增加的直接后果,便是单位时间内整个地球系统获得的太阳能更少了。地表的温度输入主要靠阳光, “净
收入”的减少,是全球变冷的第一推力。
地表之上,还有大气层。温度的输入是一回事,但维持又是另一回事。地表温度的维持主要靠温室气体——
比如二氧化碳 (CO )等对太阳能的锁定,大量陆地聚集到低纬度,对大气中CO 的含量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影
2 2
响因素。热带降雨活跃、大气潮湿,导致大陆岩石圈风化作用空前活跃。在风化作用中,大气中的O 、CO 、
2 2
H O 等成分被消耗,并随着生成物进入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当大气中“净流通”的CO 等温室气体减
2 2
少,温室效应便随之减弱。环境温度逐步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并扩大,冰期就这样悄然而至。
到了冰川扩大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更加不可挽回了,冰川便是上述合力的结果,但它也恰恰是全球持续变
冷最有效的诱因。回到反照率这个概念上,说到反射太阳光,无论海水也好,岩石也罢,又有什么能跟晶莹的
冰雪相比?另外,当水体扩大结冰,蒸发会越来越少,大气中能够维持温度的温润水汽也骤然下降。反照率的
激增和蒸发率的骤减,直接使冷室效应进入了一个持续堆栈的死循环。环境模拟表明,当地球表面有一半被冰
覆盖的时候,全球冻结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冰雪满布的地球,将是必然出现的结局。
那么谁又是当时地球的破冰者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