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县丹河流域土地综合整理工程项目建议书.doc

发布:2018-03-24约6.59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县丹河流域土地综合整理工程 实施方案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 1.1 项目概况 1 1.2 方案编制依据 2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 2.1 项目建设背景 2 2.2 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3 2.3 项目区概况 5 2.4 项目区现状 6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 2.6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7 第三章 工程与技术方案 8 3.1 编制依据 8 3.2 项目实施的指导思想 9 3.3 项目建设的目标 10 3.4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 10 3.5 工程与技术方案 11 第四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5 4.1 编制依据 15 4.2 工程估算说明 15 4.3 投资估算结果 17 4.4 分年度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8 4.5 总资金筹措 19 第五章 效益分析 20 5.1 社会效益 20 5.2 生态效益 20 第六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措施 21 6.1 项目实施进度 21 6.2 项目组织管理 21 6.3 保障措施 23 6.4 项目招投标 23 附件: 1、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委托书、《》1.1 项目概况 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该项目总投资万元。 本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申请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万元,。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办法》 3、《**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以丹河流域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体建设方案的批复》(晋发改农经发【2009】428号) 4、《**市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建设方案》 5、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6、**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础资料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丹河为境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高平市北丹朱岭李家村,纵贯全市南北,于**县西谷坨附近出境,至河南沁阳注入沁河。流域内总人口约13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1%,耕地136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8%。近年来,两岸大量工矿污水、生活污水注入丹河,河内鱼虾绝迹、煤矸石堆积,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根据2007年《**省环境质量公报》报告,丹河在枯水期没有地表径流,河水自净功能丧失,已经成为一条真正的“纳污河”。此外,丹河流域因煤炭开采以及排污等人为破坏,致使水资源减少,影响到952个自然村、37.61万人、3.15万头大牲畜吃水,该地区患消化道疾病的概率高于对照区10倍之多。丹河流域已经成为市水环境生态最脆弱、污染最严重的地域,流域河道修复、生态治理迫在眉睫。省发改委批复涉及**、高平、陵川、城区4个县(市、区),2.2 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北与高平市毗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交界,县域环绕**市城区。县域东西宽 62.75 公里,南北长 58.85 公里,总面积 2023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 1.2%其中山区面积 1328.4 平方公里,丘陵面积 577.9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 平方公里。辖14 镇3乡,633 个行政村14万户,52.6 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 45.4 万, 耕地面积 72.5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42 亩。 **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县年平均气温 10-11℃ ,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全县多年无霜期 192.6 天,最多为 226 天,最少为 138 天。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大于北中部地区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60%全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5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3.37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54亿立方米,重复资源为2.37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1.11亿立方米。**县是**省的农业大县全县有耕地72万亩。传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等。近年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上亿元,组织实施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太行山绿化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水浇地面积发展到 17.8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1%,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5.02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18811千瓦。2.3 项目区概况 北义城镇属**县辖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市市区27公里东与陵川县相连,西和巴公镇为邻,南接高都镇,北同高平市交界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为73.6平方公里。现辖33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全镇有7218户、口人28209,耕地面积48627亩。该镇。东北高,西南低,除东部黄六坡、黍米山、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