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网络流行语的教育价值.pdf

发布:2024-08-01约1.04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流行语的教育价值

一、流行语简介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形式的网络

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形成之初主要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

的效率或适应某种特定的需要,把一些词语、字母、符号、含有某

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等基本元素,

加以神奇的组合和运用,这种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

爱,大家争相效仿,并形成一种造词风气,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奇妙

的网络语言,并进而形成网络流行语。

简而言之,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造或者引用并被赋予特殊含

义的词语和句子。其最初出现于网络并在网络上流行,后由网络向整

个社会生活渗透。从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看,虽

然40岁以上网民群体人数在增加,但网民仍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

主,尤以在校学生为主流。他们大量地使用自创或由这个群体主创、

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彰显个性、反叛传统、标新立异,从而体现自己另

类的风格,这就使得一部分网络语具有校园特色,成为校园网络语。

它与校园流行语(有人称它为青年流行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

在校园里盛行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口头使用和

广泛流传的语言。今天走在校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哇塞”、“郁

闷”、“坑爹”、“冏”、“上网”、“网游”、“有没有搞错”等

校园网络语和流行语。这种语言本质上与现实语言没有太大区别,它

们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作为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校园网络语和流行语具有独特的意象、普遍的知识性、诙谐的趣味性

和特有的青春气息。它幽默风趣、新颖别致、简洁明快、形象传神,

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在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清新之气的同时,它

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行

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准则、审美倾向等;虽然校园流行语有时也

夹杂愤世嫉俗、消沉粗俗的成分在里面,但总体而言,它的确给原本

单纯严谨的校园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感,注入了新活力。可以说,校

园网络语和流行语发展至今,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大学生群

体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思维,折射出大

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风貌。了解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校园文

化、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和文化价值取向。

二、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流行语深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它

能够产生并形成气候,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也有网民微妙、多

面的主观原因。由于青年学生是上网的主流人群,因此流行语的盛行

与青年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环境不无关系。

(一)客观原因

毋庸质疑,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是流行语能

够迅速传播和走红最大的客观原因。概括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上

网更便宜更普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催生其发展;上网人群的年轻化

加速其传播;网民参与的热潮助推其壮大;录入方式的多样化增添其

趣味。

2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提供土壤

我国进入网络时代是从1994年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开始的。近

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上网功能的拓展,使上网变得简单易行,助长

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增加,流行语在网

络媒体这块土壤上得以迅猛壮大,并借助它广泛传播。

2.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催生其发展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每天有海量的信息要传播,快节

奏的现代生活促使网民要在最短时间传递更多信息,降低敲击键盘次

数是提高输入效率的首选,大量的数字词像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

世),345(相思苦)等、字母词如BT(变态)、GG(哥哥)等应运

而生;图形(笑脸、哭脸等各种表情符号)、符号也夹杂期间,还有

大量的错讹词(版主--斑竹、电信局--点心局)、别解词(讨厌—讨人

喜欢百看不厌,天才—天生蠢材)、童稚词(车车、东东、包包等)

的使用,既节省了输入时间,又增加了网聊的生动想象感和新奇感,

消减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由于输入的快捷和表达的新鲜,

它们一诞生便得到了很多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网民的认可和传播。

3.上网人群的年轻化加速其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年龄构成上,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