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和止血常用筛检试验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栓和止血常用筛检试验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为什么不凝固 破损的血管为什么能止血 生理状态下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凝血 血栓 抗凝 出血 正常止血机能 两个方面 四个因素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 血小板 凝血系统 抗凝及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理生理基础 正常止血机制 一、血管因素: 血管受损时血管发生收缩,有利止血。 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有以下作用: ①表达并释放VWF,导致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②表达并释放TF,启动外源凝血; ③胶原暴露,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凝血; ④表达并释放ET,增强血管收缩。 当血管壁受损后的一系列变化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Ⅱ.内皮细胞分泌vWF、Fn 促进plt粘附 Ⅲ.释放FIII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Ⅳ.暴露内皮下胶原 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浆凝血因子名称及特性 凝血因子 同义名 合成部位 与维K关系 血浆中浓度(mg/L) 被BaS o4吸附 血清中 储存稳定性 半衰期(h) XII 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 肝 - 2.9 - 有 稳定 48-52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肝、巨核细胞 - 2.5 - 无 稳定 72-120 PK 激肽释放酶原(前激肽释放酶) 肝 - 1.5-5.0 - 有 稳定 35 HMAK 高分子量激肽原 肝 - 7.0 - 有 稳定 144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血液凝固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第一阶段:凝血活酶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IIa Ca2+ VIII--------------- VIIIa III Plt------------------ PF3 Ca2+ IIa Xa V——————————————Va Ca2+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PF3 磷脂 ?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内源性途径]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PKa PK XII——————XIIa HMWK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XI XIa IIa IX IXa VIIa VII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所需时间: X Xa (凝血旁路) 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 Ca2+、PF3、磷脂 3~8min (一)凝血活酶生成: 为第一阶段,被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形成二条不同的凝血因子激活通路。 1、外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损伤,内皮细胞TF入血,形成TF/FVII或FVIIa复合物,激活FX。 2、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管损伤,胶原暴露,XII接触而被激活,变成XIIa,依次激活XI、IX。 IXa+VIIIa及PF3在Ca++的参与下形成复合物,激活X。 上述二种途径激活X后,进入共同途径,在Ca++存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