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2030年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发布:2025-02-22约1.71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报告

PAGE

1-

2024-2030年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现状、重点企业分析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概述

1.1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发展历程

(1)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激光、电子束或其他热源将金属粉末局部加热至熔融状态,随后快速冷却凝固,形成所需的金属零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烧结3D打印经历了从粉末床熔融(PBF)到选择性激光熔化(SL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电子束熔化(EBM)等多个发展阶段。据统计,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了1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

(2)在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中,美国DesktopMetal和Markforged等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DesktopMetal于2015年推出了其首款金属烧结3D打印机,采用了金属粉末喷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打印速度和精度。Markforged则专注于碳纤维增强金属打印,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此外,德国EOS公司开发的电子束熔化技术,使得金属烧结3D打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波音公司为例,其利用EOS的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了用于737MAX飞机的零件。

(3)进入21世纪,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金属烧结3D打印已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例如,通用电气(GE)在其GE9X发动机上使用了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制造的燃烧室部件,这一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此外,中国在金属烧结3D打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企业纷纷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烧结3D打印机。

1.2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现状分析

(1)目前,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市场研究报告,2018年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规模约为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制造等高价值应用领域的需求增长。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已从原型制造扩展到结构件的直接生产,推动了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发展。

(2)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目前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主要由几家国际知名企业主导,如EOS、SLMSolutions、Arcam等。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以EOS为例,作为金属烧结3D打印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行业,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

(3)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金属烧结3D打印机正逐渐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拓展。近年来,一些新兴企业如DesktopMetal、Markforged等通过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成功进入中低端市场,进一步推动了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的普及。以DesktopMetal为例,其金属粉末喷射技术将金属烧结3D打印的打印速度提高了100倍,同时降低了成本,使得该技术更加亲民。

1.3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全球金属烧结3D打印机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这一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兴领域的探索。例如,航空航天领域对复杂结构件的需求推动了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在飞机发动机、飞机结构件等领域的应用,预计到2025年,金属烧结3D打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超过10%。

(2)技术创新将是推动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激光、电子束等热源技术的进步,以及粉末材料制备技术的提升,金属烧结3D打印机的打印速度、精度和材料种类将得到显著提高。例如,DesktopMetal公司推出的金属粉末喷射技术,将金属烧结3D打印机的打印速度提高了100倍,同时降低了成本。此外,未来金属烧结3D打印机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集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更高效、精准的生产过程。

(3)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金属烧结3D打印机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将采用金属烧结3D打印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如中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