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文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
3.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
4.教学时数:2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黄河颂》。
(2)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黄河颂》的内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黄河颂》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学生自读《黄河颂》,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表达情感。
三、课堂讲解(3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黄河颂》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练习(2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分析《黄河颂》的特点,进行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黄河颂》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25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并讲解《黄河颂》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背诵和理解《黄河颂》,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颂》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并鼓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五、课后作业
学生背诵《黄河颂》,并写一篇关于《黄河颂》的读后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能力: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黄河颂》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3.思维能力:通过分析《黄河颂》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4.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文化背景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能够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黄河颂》篇幅较长,学生需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熟练背诵。
2.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学生需要把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美和意象美。
难点:
1.诗歌深层含义的领悟:理解诗人通过黄河这一象征体表达的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对国家的深情。
2.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了解《黄河颂》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背景,增强情感共鸣。
2.分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促进深入理解。
3.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4.引导发现: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等,提升鉴赏能力。
5.逐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领悟深层含义。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用于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讨论法用于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语言特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教学活动:设计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语文表达能力;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3.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背景;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如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使用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方便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气势。(学生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并尝试背诵。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学生自主学习)
三、课堂讲解(25分钟)
1.讲解诗歌背景(5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87页,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河颂》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写于1939年,当时我国正处在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