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论点的提炼:抓住特性 由事及理-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突破.docx
学案1:抓住特性由事及理
议论文写作怎样提炼观点
观点,就是我们对某件事的态度和立场,是思考的结论。观点的形成有时候是有意为之,比如通过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就某件事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方式形成的观点,是理性的。有时候观点的形成是无意识的,比如别人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会下意识的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观点的形成是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的三观,由大脑在一瞬间推导得出的,可以认为是感性的。
为什么要有观点
打个比方,一堆人凑在一起闲聊,是典型的无方向无目的无意义的行为,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但随着聊天的进行,话题开始慢慢聚集,大家逐渐开始就某件事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时候,就有了观点的表达、碰撞和改变,这次闲聊就变成了“交流”,成为了一种有方向有目的有意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人,这些人在对话的时候只描述零碎的事实,既没有表达明确的观点,也没有将描述的事实进行有意义的排列和组合,跟这种人聊天,实在是相当无趣的一件事。好在那只是闲聊,如果是做方案,可就由不得我们这么任性了。无论是一个方案还是一篇文章(散文诗歌不算),必须拥有明确的观点,这样读者才会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是我们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观点代表了我们的态度和立场,能够影响读者最终的认知,这也是我们撰写一份方案的最终目的。
如何提炼观点
至于如何提炼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思考。下笔之前先考虑清楚,理清自己的思路,最终推理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的观点。常写东西的朋友们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在脑袋里想的很通透的时候,我们会很明确的知道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事情,这时候往往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想清楚,就会写的磕磕绊绊,写完了也不满意。
理清思路说着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特别是遇到一些复杂工作的时候,常常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清楚。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思考工具的辅助,这类的工具不少,大家如果常看思维模式方面的书籍,肯定知道一大堆,不过为了简便,今天用思维导图来举例说明。它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思考的路线,也能让我们察觉到逻辑上的漏洞。做导图用电脑或纸笔可以,看各人习惯。
我们在确定观点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已经有了一个观点(通常是领导交代的),我们只需要将其完善即可。这种情况我们的任务主要是验证观点,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思考。另一种情形是目前没有任何观点,需要自己寻找。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推导观点,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思考。下面我们用简单的案例来说明。
一、准确审题,揭示本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或材料时,一定要先留有足够的时间仔细审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审题时要重视题干中对写作的一些限制性要求,这些要求制约着考生以怎样的形式及运用哪些论据去阐发从题目中提炼出来的主旨,这是保证审题符合命题要求的重要外部条件。如202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作文,认真阅读材料中的三个故事及最后的提示语,考生应抓住最后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构思要在这句话的统摄之下,“规律”的具体内容隐含在三个小故事传达出的哲理之中。观赏鱼的故事的哲理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狼的故事则侧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塔尔心理测验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人才的成长中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材料的主旨是引导考生励志做人。2021年高考语文辽宁卷作文材料讲了3岁的托尼、20岁的托尼、58岁的托尼的三个故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审题立意可从学会放弃、学会变通、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有舍才有得、知足常乐、怎样获得成功、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经验是靠积累得来的、怎样面对诱惑、怎样抵制贪欲、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心底无私天地宽和在坚持中不断放弃,在放弃中始终坚持等方面确立自己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从本质上看问题,提出的观点就比较深刻。
二、深入开拓,以小见大
从一人、一事、一物生发开去,从一滴水中可以见太阳。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其含义却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考生应当掌握从一点到全面,从个别到一般,从常见的现象中发掘深刻意义的方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绿色生活”可以写环保,但这是大多数考生在第一时间内的第一思维,如果仅从此角度写,很容易人云亦云,造成撞车。如果通过写乡村自然静谧的田园生活,化大为小,仔细描写乡土人情,写出充满乡间气息的古朴的自然风光,激起人们对乡间绿色生活回归的欲望,那将会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可以更妙趣一点,抓住“吃”等日常生活来写,写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上越来越讲究了,越来越精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什么都吃,而疾病也越来越多,因而提倡一种绿色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若要立意更深刻些,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