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法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系法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二系法杂交小麦亲本原种和杂交种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短日低温不育类型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原种生产,及二者配制的二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 T 3543.1~3543.7-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第1 部分:禾谷类
GB/T 17317-2011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GB/T 29371.4-2012 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技术规范/T 17315-2011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GB / T 7415-2008 农作物种子贮藏
GB 20464-2006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NY / T 611-2002 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
3 术语和定义
GB 4404.1 中确立的和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
育性受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控制,一般表现为短日低温不育而长日高温可育。短日低温条件下,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自交结实,可用于二系法制种。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育性恢复,可用于自身繁殖。
3.2 恢复系
雌雄蕊发育正常,给不育系授粉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育性表现正常,能够自交结实,并具有较强的优势。
3.3 亲本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统称为杂交种的亲本。
3.4 二系杂交小麦
指利用小麦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作母本,恢复系作父本配制的杂交小麦,又称光温型二系杂交小麦。
4 亲本原种生产
4.1 不育系原种生产
选择高度稳定不育的单株作为核心种,建立核心种→原原种→原种繁殖体系。
4.1.1 核心种的建立
根据不育系其植株形态和开花特性选择若干典型单株,利用人工气候生长箱人工控制光温实验筛选出光温转换阈值较高的不育系单株(株系),或在不育生态区筛选出的不育度达99%的高度不育单株,确定为核心种。
4.1.2 原原种繁殖
核心种确定后,一部分种子进入低温库保留,另一部分用于原原种的繁殖。原原种也将部分保留,另一部分进行再繁殖,从而形成原种并进入大面积制种生产当中。
4.1.3繁殖地块选择及要求
在京郊及类似地区选择优良地块,空间隔离要求在制种区域50m以上的范围内不能有其他小麦品种,适当晚播5-10天,稀播,春季时追肥2次,对株行、小区繁殖田在开花前田间应设屏障隔离,并按要求田间去除杂株。
4.2 恢复系原种生产
根据恢复系株、叶、穗、粒四型和茎叶色泽,选择具有典型性、一致性的单株建立标准株。
生产繁殖时参照GB/T 17317-2011《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标准执行。
5 杂交种生产
5.1 亲本选择
不育系、恢复系种子应选择原种。
5.2 基地选择
5.2.1 适宜制种区域为北纬33度以南。
5.2.2 杂交种生产要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建立制种基地,并保持相对稳定。
5.2.3 制种地块要选择隔离条件优越,土壤性状良好、排灌系统完善、气候条件适宜、基础设施配套、无检疫性病虫害、集中连片的田块。
5.3 隔离的设置
为防止串粉,空间隔离要求在制种区域20m范围内不能有其他小麦品种;屏障隔离需5m宽以上,高度在2m以上。规划隔离必须实地考察,在播种过程中严格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播种方式
5.4.1 行比播
根据父、母本的性状特点,株高差异在10~20cm之间的组合,可采用父、母本按不同比例,依次相间行播的形式进行播种,结合当地播种机械,父本播种行数为2~6行,母本播种行数7~16行,要求母本播幅宽度最多不超过2.5m。
5.4.2 混合播
根据父、母本的性状特点,株高大于20cm的组合,把父本种子按合理比例混入母本种子中进行混合播种。父本在混播中的比例占8%~15%左右,而具体所占百分比,要通过父本植株分蘖力和成穗力大小来确定。
6 播种
6.1播期:10月5日至15日
6.2播量:根据制种亲本特性,和亲本种子的芽率、千粒重等因素确定播种量理论值。要求:亩基本苗在15至20万间,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6.3 播种深度:控制在4-6cm,过浅会因表层易跑墒造成出苗不匀,过深会造成出苗弱且不匀。
6.4 播种质量:要求足墒播种,播后镇压,达到出苗均匀,大小一致。
7 花期人工辅助赶粉 (建议增加赶粉方式)
7.1赶粉时间
在父本始花至终花期间,每天上午8∶00~11∶00、下午3∶00~6∶00时各赶粉4次以上。
7.2赶粉方式
利用长绳赶粉,准备直径2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