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程恒温槽作业指导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识 别 版 次 第一版 受控号
山东省国防工业计量站
质量体系作业指导书 编号LGFJ热06C—2009
校准恒温槽技术性能
作业指导书
编写: 2009年 12 月 15日
审核: 2009年 12月 16 日
审定: 2009年 12月 20日
批准: 2009年 12月 24日
2009 — 12 — 24 发布 2010 — 01 — 05 实施
山 东 省 国 防 工 业 计 量 站 作 业 指 导 书 主题 目 录 共 1 页 第 1 页 编号 LGFJ热06C—2009 第一版
序号 主题
01 校准恒温槽技术性能操作规范
02 校准恒温槽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03 校准恒温槽期间核查方法
04 附录
山 东 省 国 防 工 业 计 量 站 作 业 指 导 书 主题 校准恒温槽技术性能操作规范 共 2 页 第 1 页 编号 LGFJ热06C—2009 第一版 校准方法及依据
本指导书依据JJF1030-2010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用两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对在范围在-80~ 300℃的恒温槽的温度波动度和温度分布均匀度开展校准工作。
2 温度波动度的测试
2.1 恒温槽波动性的测试,一般选择在恒温槽实际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进行。根据用户需求,也可以抽测恒温槽工作温度范围内其他温度点的波动性。
2.2 将恒温槽的温度设定在下限温度(或上限温度),将一支温度计插入工作区域内1/2深度位置,待恒温槽第一次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至少10min或恒温槽使用说明书要求的稳定时间,才可以读数 。开始读数时恒温槽实际温度与测试点温度偏离应不超过±0.2℃。以每分钟至少6次的均匀间隔读取示值,持续10min或恒温槽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时间。取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换算为温度值,即为恒温槽在下限温度(或上限温度)相应时间间隔内的波动性。
3 温场均匀度的测试
3.1将恒温槽的温度设定在下限温度(或上限温度),将一支温度计作为固定温度计插入工作区域1/2深度,固定在参考位置O,另一支温度计作为移动温度计插入工作区域中的上水平面位置A,如图2所示。待恒温槽第一次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至少10min或恒温槽使用说明书要求的时间,才可以读数。开始读数时恒温槽实际温度(以标准器为准)与测试点温度偏离不应超过±0.2℃。按固定温度计 移动温度计 移动温度计 固定温度计 固定温度计 移动温度计 移动温度计 固定温度计的测量顺序,依次得到示值、、、、、、、。
计算固定温度计示值平均值:
计算移动温度计示值平均值:
则此时A点相对于O点的温度示值差为
3.2依据此方法,测量A点下方下水平面位置E点相对于O点的示值差
3.3 依次类推,按照上述方法可以分别得到工作区域内B、C、D、F、G、H 点相对于O点的示值差。
3.4 数值计算:在、、、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差换算为温度
即为工作区域上水平面上的最大温差。依此类推,通过、、、可以得到工作区域下
水平面上的最大温差。在、、、、、、、中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差换算为温度即为工作区域的最大温差。
山 东 省 国 防 工 业 计 量 站 作 业 指 导 书 主题 校准恒温槽技术性能操作规范 共 2 页 第 2 页 编号 第一版 3.4 操作结束后,抽出标准铂电阻,关闭恒温槽,拔掉电源插座,抽出标准铂电阻。
4 原始记录表格的填写
原始记录表格见附录A
在整个校准过程中,按记录表格式的要求,及时、完整的填写原始数据。当原始记录需要更改时应遵
守《记录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5 校准结果的处理
校准结果的处理按本规范2.2和3.4的规定进行,校准证书格式见规程的附录B。
6 支持性文件
JJF1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