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与预防试题(附答案).docx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与预防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1~40题)
1.以下哪种药物静脉输液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多巴胺
D.维生素C注射液
答案:C。多巴胺外渗可导致局部血管收缩,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C注射液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2.静脉输液外渗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热敷
B.抬高患肢
C.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回抽药液
D.局部注射解毒剂
答案:C。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后,首先要停止输液,保留针头回抽外渗的药液,减少药液在局部的量。热敷可能会加重某些药物外渗的损伤,抬高患肢一般是后续措施,局部注射解毒剂需根据具体药物而定。
3.对于一般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的时间是?
A.10-15分钟
B.15-20分钟
C.20-30分钟
D.30-60分钟
答案:D。一般用50%硫酸镁湿敷30-60分钟,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4.以下哪种情况不宜使用热敷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A.血管收缩剂外渗
B.普通抗生素外渗
C.高渗溶液外渗
D.中药制剂外渗
答案:A。血管收缩剂外渗后热敷会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所以不宜热敷。普通抗生素、高渗溶液、中药制剂外渗在某些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热敷。
5.静脉输液外渗后,局部出现水疱,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液
B.保持水疱皮肤完整
C.涂抹烫伤膏
D.局部加压包扎
答案:D。局部加压包扎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外渗部位的恢复。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液、保持水疱皮肤完整、涂抹烫伤膏都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6.为预防静脉输液外渗,选择血管时应避免?
A.弹性好的血管
B.粗直的血管
C.关节部位的血管
D.易于固定的血管
答案:C。关节部位的血管活动度大,容易导致针头移位,增加外渗的风险,所以应避免选择关节部位的血管。弹性好、粗直、易于固定的血管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7.化疗药物外渗后,局部封闭常选用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地塞米松
B.生理盐水+维生素C
C.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
D.肾上腺素+阿托品
答案:A。利多卡因可起到局部麻醉止痛的作用,地塞米松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二者联合用于化疗药物外渗的局部封闭。
8.当输入高渗溶液时,为预防外渗,输液速度应?
A.尽可能快
B.正常速度
C.适当减慢
D.无特殊要求
答案:C。高渗溶液对血管刺激性大,适当减慢输液速度可减少外渗的发生。
9.静脉输液外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属于外渗的?
A.一期
B.二期
C.三期
D.四期
答案:A。一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二期有水泡形成;三期皮肤苍白,继而出现紫黑色,可伴有疼痛加剧;四期溃疡形成或坏死。
10.对于小儿静脉输液,预防外渗的关键措施是?
A.选择合适的血管
B.固定好针头
C.控制输液速度
D.密切观察
答案:B。小儿好动,固定好针头可防止针头移位导致外渗,是预防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关键。选择合适血管、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也是重要措施,但相对而言固定针头更为关键。
11.以下哪种药物外渗后可使用冷敷处理?
A.20%甘露醇
B.多巴胺
C.氯化钾
D.脂肪乳
答案:A。20%甘露醇外渗后早期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减轻局部水肿。多巴胺外渗不宜冷敷,氯化钾、脂肪乳外渗一般根据情况可考虑热敷等其他处理。
12.静脉输液外渗后,评估外渗范围时,应测量?
A.最长径
B.最宽径
C.最长径和最宽径
D.周长
答案:C。测量最长径和最宽径能更准确地评估外渗范围。
13.若患者对50%硫酸镁过敏,静脉输液外渗后可选用的湿敷药物是?
A.酒精
B.碘伏
C.喜辽妥软膏
D.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C。喜辽妥软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替代硫酸镁湿敷。酒精、碘伏主要用于消毒,过氧化氢溶液用于伤口清创,一般不用于外渗湿敷。
14.为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在穿刺成功后应?
A.立即快速输液
B.妥善固定针头
C.告知患者可随意活动穿刺肢体
D.不做特殊处理
答案:B。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可防止针头移位导致外渗。立即快速输液可能增加外渗风险,应根据药物和患者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告知患者可随意活动穿刺肢体易导致针头移位;不做特殊处理是错误的。
15.以下哪种血管条件不利于静脉输液?
A.血管弹性好
B.血管走行清晰
C.血管充盈度差
D.血管无分叉
答案:C。血管充盈度差会增加穿刺难度,且容易导致外渗,不利于静脉输液。血管弹性好、走行清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