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9章-复功率全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ab两端并联电容,如图(b)所示。为分析方便,先将电阻与电感串联等效变换为电阻和电感的并联,如图(c)所示,其导纳为 从此可见,并联电容的导纳YC=j?C=+j0.16S时,单口网络呈现为纯电阻,可以使功率因数提高到1,即效率达到100%。 并联电容后,电路端口的电流变为 其相量图如图(e)所示,由此可见,并联电容后,端口电流由2A减小到1.2A,提高了电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将节省下来的电流,提供给其它用户使用。 j1 j2 补偿容量 不同 全——不要求(电容设备投资增加,经济效 果不明显) 欠 过——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性质不同) 例4 若要再使例2的功率因数从0.9再提高到0.95 , 试问还应增加多少并联电容,此时电路的总电流是多大? 解 cos? 提高后,线路上总电流减少,但继续提高cos? 所需电容很大,增加成本,总电流减小却不明显。因此一般将cos? 提高到0.9即可。 注意 L R C + _ 2. 最大功率传输 Zi= Ri + jXi, ZL= RL + jXL 负 载 有 源 网 络 等效电路 ZL Zi + - 正弦电路中负载获得最大功率Pmax的条件 若RL 和XL均可任意改变 讨论 P 获得最大值 RL= Ri XL =-Xi ZL= Zi* 最佳匹配条件 若只允许XL改变 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Xi + XL=0,即 XL =-Xi 最大功率为 若ZL= RL为纯电阻 负载获得的功率为: 电路中的电流为: 模匹配 电路如图,求: 1.RL=5?时其消耗的功率; 2. RL=?能获得最大功率,并求最大功率; 3.在RL两端并联一电容,问RL和C为多大时能最佳匹配,并求最大功率。 例1 解 + _ 10∠0o V 50?H RL 5W ? =105rad/s + _ 10∠0o V 50?H RL 5W C 求:ZL=?时能获得最大功率,并求最大功率。 例2 解 Zi + - ZL 4∠90o A ZL -j30W 30W -j30W 例3 图(a)所示电路中,为使RL=1000?负载电阻从单口 网络中获得最大功率,试设计一个由电抗元件组成 的网络来满足共轭匹配条件。 解:1. 假如不用匹配网络,将1000Ω负载电阻与电源直接相连时,负载电阻获得的平均功率为 2. 假如采用匹配网络满足共轭匹配条件,1000Ω负载电阻可能获得的最大平均功率为 3. 设计一个由图(a)所示电感和电容元件构成的网络来满足共轭匹配条件,以便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 将电容和电阻并联单口等效变换为串联单口,写出输入阻抗 令上式的实部相等可以求得 代入电阻值得到 令虚部相等可以求得 代入电阻和电容值得到 计算表明,如选择L=0.3H,C=3?F,图示电路ab两端以右单口网络的输入阻抗等于100Ω,它可以获得25W的最大功率,由于其中的电感和电容平均功率为零,根据平均功率守恒定理,这些功率将为RL=1000?的负载全部吸收。 * 再写出由LC匹配网络和负载电阻共同形成单口网络的输入阻抗,并令它等于含源单口网络输出阻抗的共轭复数。 9.4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1. 瞬时功率 无源 网络 + u i _ 第一种分解方法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p 有时为正, 有时为负; p0, 电路吸收功率; p0,电路发出功率; UIcos? 恒定分量 UIcos (2?t+2ψu-?)为正弦分量 ? t i o u p ?t o 第二种分解方法: 不可逆分量 可逆分量 ? 部分能量在电源和一端口之间来回交换。 2.平均功率 P ? =?u-?i: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为其等效阻抗的阻抗角。 cos? :功率因数。 一般地 , 有: 0??cos???1 X0, j 0 , 感性; X0, j 0 , 容性。 cosj 1, 纯电阻 0, 纯电抗 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亦称为有功功率。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而且与cos?有关。这是交流和直流的很大区别。我们通常说某个家用电器消耗多少瓦的功率,就是指它的平均功率,简称为功率。 结论 4. 视在功率S 3. 无功功率 Q Q0,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 Q0,表示网络发出无功功率。 Q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规模,由储能元件L、C的性质决定。 它表示一个电气设备的容量,是单口网络所吸收平均功率的最大值,为与其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