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临床效果.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中医护理干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临床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中医护理
临床效果
护理模式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儿童期临床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多发于6岁前小儿,主要是以小血管炎为病理而致的全身综合征。临床上将其又称自限性急性出血症,其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药物作用、病原体感染以及过敏等所致患者体内形成IgG或IgA类循环免疫复合物,并于真皮上层毛细血管沉积所致血管炎。其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紫癜、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且血小板未见增减。近年来,小儿过敏性紫癜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及护理成为医务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护理模式、护理内容、护理方法进行深入探究,结合中医临床观察与护理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医学角度,提出了更为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供临床参考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5例;年龄2个月~11岁,平均年龄(5.6±2.8)岁。观察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年龄(5.4±2.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因
(1)因风致病。《外科正宗葡萄疫》有言:“葡萄疫……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过敏性紫癜常继发于呼吸道系统感染,系风邪从口鼻而入,内袭血分,气血相博,蒸郁肌肤,灼伤血脉,血渗脉外所致。(2)因热致病。《诸病源候论》云“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夹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而赤起斑”。《金匮要略》亦有言“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小儿本为纯阳之体,感受它邪,易人里化热,或饮食内生蕴热,热入血分,血热相搏,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凝结致斑,既为紫癜。伤及胃肠血络,可有呕血便血;灼伤肾络,则见尿血。(3)因湿致病朱丹溪有言:“血受湿热,久必凝浊”。小儿脾常不足,加饮食不能自知,伤及脾胃,水湿运化不及,留滞体内,或感受外邪湿气,浸淫腠理,郁闭肌肤,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血脉灼伤,血溢皮肉之间,发为紫癜。
1.3 方法
两组患儿明确检测过敏源后,给予相应的抗过敏治疗,对照组给予按时服药等常规护理,要求患儿在入院后,即进行对过敏的预防,并时刻关注患儿在皮肤黏膜、出血点方面的具体情况,同时,要求对患儿的齿龈、消化道、鼻出血、嗜睡等进行观察与记录,若是婴幼儿,还应该注意颅内高压、出血方面的问题;防止碰撞情况发生,提醒患儿及其家属,注意防止患儿抠鼻子;环境干净、整洁,温度、湿度合理控制,保持室内通风,在消毒液的选择方面,尽量避免刺激性较大的气味消毒液等。观察组根据不同分型口服相应中药,具体如下:湿热瘀阻,给予丹参、炒薏仁、土茯苓等药物;气虚血瘀,给予太子参、益母草、紫草等药物;下焦湿热,给予苍术、丹皮、土茯苓等药物;脾虚湿盛,给予山药、薏苡仁、石韦等药物。所有患儿均用水煎服,连续服用1~-20d,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同时辅以相应的护理,(1)穴位按摩:增加人体穴位按摩法进行治疗,通过对患儿耳部穴位,风溪穴(内分泌、交感、神门、风溪、心、肝、脾、肾等)的按摩,促进患儿的抗过敏能力。每日早、中、晚各1次进行穴位按摩,每次按摩约2min,按摩时应保持适合力度,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情绪。(2)中药熏洗。在常规治疗过敏性紫癜病人的基础上,再辅以实施中药熏洗,1疗程为7次,熏蒸时间为30min/次,每日1次。(3)耳穴贴压:用探棒取胃、腹、肺、风溪、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以及神门等耳穴,再用75%的酒精对耳部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将王不留行籽耳贴贴于上述所选穴位上,通过拇指与食指将耳穴对压,对压的力度由轻到重,在儿童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产生麻、痛等感觉即可。最后,以上手法按压每天3次,每次3min,左右耳交替贴压,交替周期为3天,5次一个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皮损恢复时间及紫癜恢复时间分别为(15.92±2.46)d、(5.76±1.29)dvs(23.26±3.10)d、(7.39±1.65)d,组间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级复发率结果显示观察组47例/95.91%,3例/6.1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例/83.33%,10例/20.83%,组间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科学进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