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精准绿色防控技术指南.docx
1
DB43/TXXXX—2020
水稻稻瘟病精准绿色防控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制定的技术指南适用于由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Oryzae)侵染引起的稻瘟病害的绿色防控,通过指导水稻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能够可更加精准、高效、环保的防控稻瘟病发生风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646-2014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DB43/T2032-2021水稻抗稻瘟病特性室内综合评价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本。
3.1抗性基因鉴别菌株isolatesforidentificationofresistantgenes
能够特异性鉴别某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有毒与无毒菌株
3.2综合抗性评价comprehensiveresistanceevaluation
根据水稻材料对某地区代表性菌株的抗性表现,以综合评价该材料在该区域内的抗瘟性等级。
3.3区域适应性品种Regionaladaptablevarieties
经过某一区域代表性菌株精准评价后适宜在该区域种植的品种;
4.稻瘟病菌株收集、纯化以及分析
4.1病样收集与保存
从不同县市地区田间收集发生有典型穗瘟的穗颈。仅保留以穗颈节点为中心的15cm穗颈,去掉其他多余部分。干燥保存。
4.2病原分离
2
DB43/TXXXX—2020
病原分离按NY/T2646-2014。
4.3病原保存
单孢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株培养于铺有灭菌滤纸片的培养基上。将长满病原物的滤纸片剪成约2mm方形碎片,装于灭菌玻璃瓶中,-20℃保存。
4.4菌株遗传分析
每个菌株分别接种国内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分析菌株所属种群及生理小种;接种国际水稻所培育的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24个抗性单基因系[IRBLa-A(Pia),IRBLi-F5(Pii),IRBLks-F5(Piks),IRBLk-Ka(Pik),IRBLkp-K60(Pikp),IRBLkh-K3(Pikh),IRBLz-Fu(Piz),I
RBLz5-CA(Piz5),IRBLzt-T(Pizt),IRBLta-K1(Pita),IRBLb-B(Pib),IRBLt-K59(Pit),IRBLsh-B(Pish),IRBL1-CL(Pi1),IRBL3-CP4(Pi3),IRBL5-M(Pi5),RBL7-M(Pi7),IRBL9-W(Pi9),IRBL12-M(Pi12),IRBL19-M(Pi19),IRBLkm-Ts(Pikm),IRBL20-IR24(Pi20),IRBLta2-Pi(Pita2),IRBL11-Zh(Pi11)]分析菌株致病力情况。
5水稻品种抗性背景检测及评价
5.1水稻培养
试验品种37℃浸种、催芽后,按顺序分别播种于装有营养土的塑料盘中,每个品种10粒左右,置于阳光玻璃温室内,待生长至3-4叶期,用于稻瘟病菌接种。
5.2品种抗性背景检测
利用已发表的水稻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序列,设计功能性分子标记,结合特异性鉴别菌株接种分析,检测水稻品种中含有的功能性抗性基因。
5.3品种抗性评价
以县为单位,依据不同地区菌株所属生理种群,生理小种以及单基因系致病力分析结果,筛选15个优势菌株作为代表性菌株,利用人工喷雾接种,评价各县计划推广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情况;
5.4人工接种
人工接种方法参考DB43/T2032-2021。
5.5调查方法
5.3.1感病对照品种发病7级时进行试验材料的病情调查。
5.3.2每个试验材料中需有至少4株秧苗发病,以发病最重叶片确定该试验材料发病等级。
5.3.3应分别统计每个代表性菌株在每个试验材料上的病情,试验记录参考附录A。
6抗性评价
按NY/T2646-2014,应统计每个试验材料对各代表性鉴定菌株的抗、感等级,其中0~3级统计为抗,4~9级统计为感,计算其对所有代表性菌株的抗性频率。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3
DB43/TXXXX—2020
抗性频率=(非致病菌株数量/接种代表菌株总数)*100%
应评价各试验材料稻瘟病综合抗性水平,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6个类型,评价方法参见依据附录B。
7报告格式
鉴定结果参见附录C,
8品种负面清单
将品种抗性评价表现为感病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