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秋佳节,月圆人圆.doc

发布:2018-09-30约1.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秋佳节,月圆人圆 日子,如织布机上的梭子,一圈圈的流转,转着转着,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走在大街上,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月饼,商场门口也挂起了庆祝中秋的横幅,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借助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无论你离家多远,都能回到家里,在十五的夜晚,与家人在月色下,摆上一张桌子,搁上几把椅子,吃着月饼、聊着家常,倾诉着各自的境况,好不温馨。 中秋节,除了代表着团圆的美好寓意,还有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传说组成。 八月十五为什么是中秋节 相传,在古代齐国,有一位女子长得很丑,但她从小就养成祭拜月神的习惯,无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选入了宫中,可惜没有被宠幸,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兴所至,来观赏月亮,偶然见到了她,陡觉她美艳出众,动了宠爱之心,三千众爱聚一身,把她立为皇后。 更多传说是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传说嫦娥到了月宫后,异常思念丈夫,而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见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后羿指点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作丸,团成如圆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三更时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团聚。后羿照做,果然见到了从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重圆。这种面粉做出的圆团后来就演变成了各式月饼。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其实,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共庆佳节。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苏轼,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中秋佳节,有着许许多多的典故,其实都是代表了古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所以中秋节就成为了人们祈盼丰收、向往幸福,对未来的美好祝福。只愿年年中秋,所有人,花好、月圆、人团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