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pdf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作者:李雨轩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年第2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对全球范围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世界各国在各个领
域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国际分工也在产生大的变化,实现了从部门间到产业间再到产
品间的不断深化,当代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体系。国际分工的不断深
化也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上立足就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认清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根据自身在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寻求正确
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际分工;贸易格局;基本特征
引言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将世界各个国
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地整体,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经济
全球化发展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下,国际分工规模扩大;
另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了全球流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也
在发生着模式上的重要改变。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国际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原本
存在的地域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这一时期用于国际间交换的商品的数量、
种类等都迅速增加。西欧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并且在殖民地建立了面向宗主国家的早
期专业化生产,这种生产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但由于各国的内部政策不同、运输条件
不发达等原因,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换没有进一步扩大,因此,这时的国际分工还没有成为一个
完整的经济形式,仅仅是一种扩大化的地域分工。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分工才从真正意义上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
展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想机器大生产方向过渡。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
率,大规模的生产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了工业内部分工的完善和发展,使工业产
生了各种各自独立的细化部门。随着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内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长途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为铁路、轮船等为首交通方式和电报为代表的新兴通
讯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综合各种条件,生产分工已经脱离了地域性向国际方向发展。大规
模生产所需的原料等本国已经没有能力满足,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国市场也无力全部容纳,因
此生产分工规模已经脱离了本国基地而依靠世界市场和国际交换与分工。因此垄断主义国家逐
渐发展,完全掌握了工业的生产,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殖民地国家和其他落后国家成为其原料产
地和市场。这种分工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分工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
界工业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向纵深化发展,国际分工由最初的以工业部门和原料
部门分工向各产业部门内部细化分工转变。科技革命影响下,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更加多样化,
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工业生产实现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即同一产
业实现部门内部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协作。在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
用越来越凸显,由跨国公司实现的对外贸易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优化配置,通过对不同国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现了国际分工多种形态并存的发
展局面。
二、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
的是技术、人才等知识型生产要素,它们在国际分工发展情况下下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通过
区分这些要素在不同生产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
际分工的深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在这一体系上的贸易格
局,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并且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凸显,各国的外贸依存度都
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前以美、日、欧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但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地位逐渐显现,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当代国际分工中,民族和国家间的边界逐渐弱化,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逐渐成为国际
分工的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不在是指单一的工业生产,而是成为了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形成
了一条从研发到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完整的价值链。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使国际分工从产品的
分工最终向不同活动之间的分工发展。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不同分工价值的解析,掌握那些具
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将那些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