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MW核电站发电原理及系统设备.ppt

发布:2017-06-13约8.99千字共9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核电站系统和设备简介 内容 基本概念 核电站系统 前言 1922年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由于他的原子结构理论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1939年Hahn和Strassman发现,当用中子轰击U-235核时,一些核会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产生两个重要结果: 产生能量 释放更多中子 这个过程叫做裂变 U235 裂变 反应物质量 236.05u 产物质量 235.86u 被转换质量 0.19u 如果把接着发生的放射性衰变的能量包括进去,约产生200MeV能量。这样,作为一些初始质量转变成能量的结果,每次裂变约产生200MeV的能量。尽管每次裂变不能产生相当大的能量,但每千克天然铀含有1.8×1022个U-235原子,其中大部分是可裂变的。1兆电子伏=1.6×10-13焦耳 链式反应 铀裂变的一般反应式如下: 原子弹 核电站 核潜艇 中子的命运 燃料与慢化剂 轻水热化中子比重水或石墨快,轻水的吸收截面是重水的664倍,是石墨的195倍。由于轻水的中子吸收缘故,用天然铀燃料和轻水慢化剂不可能获得自续链式反应。轻水慢化的反应堆必须采用浓缩的燃料(铀中U-235的百分含量从0.7%增加到2%或3%)。 大多数反应堆的设计,包括CANDU反应堆,都使用UO2而不是金属铀作为燃料。陶瓷燃料(UO2)具有耐高温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在放射性环境中非常稳定,使它成为反应堆燃料的上佳选择。然而用石墨慢化剂时它不可能获得不浓缩UO2的临界质量。对使用不浓缩的UO2反应堆来讲只有重水才是合适的慢化剂。 中子循环 的结果 大约有20%的中子会损失,不能回到燃料中。如果剩余中的一半产生裂变(即40%),每次裂变平均产生2.5个中子,这将使总数恢复到100%。循环继续下去,可以通过调节一个或几个损耗机理,使中子数增加或减少。 增殖因子 根据前面介绍的中子循环,用中子增殖因子k可很方便地表示中子增殖过程。 k= 如果k=1,裂变以开始时相同的速率继续下去。功率是稳定的,就是说这个反应堆处于临界状态。 如果k1,超临界。 如果k1,次临界。 四因子模型 反应性 周期 反应堆周期:中子密度变化e倍 倍增周期:中子密度变化1倍 倍增周期和反应性的曲线关系;( 20s –150pcm ) 通过周期测反应性 控制棒组件(1) 特点:快,可靠,灵活,准确度高 用途:紧急控制,功率调节等快变化 分类:功率补偿棒(部分灰棒) 温度调节棒 停堆棒组 控制棒组件(2) 积分价值 微分价值 设计要求:计算值与实测值10% 曲线讨论:积分价值和微分价值曲线讨论 控制棒组件(3) 调节带 温度棒调节带确定 调节带的确定:上限:2.5pcm/step,下限:上限-24步; 棒位低低限:插入堆芯仍有500pcm; 控制棒组件(4) 正常运行时棒所在位置: —正常运行时,R 棒维持在其调节带内运行。为控制ΔI,允许其超出调节带,但绝对不能超出低-低插入限值。 —手/自 运行方式。 可燃毒物控制 新堆:初始剩余反应性过大 设计要求: 较大吸收截面 消耗可燃毒物释放的反应性与燃料燃耗同步: 实现方法: 非均匀布置导致自屏效应. 只用于第一个堆芯寿期 化学补偿控制 慢变化 硼浓度单位 硼微分价值:温度越高,价值越小 (为什么?) 单位:Pcm/(ug/g) 多普勒温度效应 多普勒功率效应: 定义 负值,数量级 寿期初比寿期末更负 慢化剂温度系数 慢化剂温度系数 定义 Cb 影响水铀比 硼浓度越高,越容易为正 防止出现正值:Cb? 1400ppm 空泡系数 定义,变化1%空泡率所引入的反应性 空泡影响中子慢化(引入负反应性)和 降低硼浓度(引入正反应性),两者相抵,可正可负 由于空泡小于0.5%, 可忽略不计 功率系数和功率亏损 功率系数 定义:1%功率变化所引入的反应性 微分概念 功率亏损 功率0%-100%变化所引入的反应性 积分概念 用功率调节棒的移动补偿 核反应堆 1942年诞生了第一座核反应堆,到五十年代初期建成了将核能转变为电能的试验性核电厂。 核反应堆的主要功能 导出裂变所释放的热能,用来发电/供热等; 将部分非易裂变物(Th232,U238) 转换成易裂变物;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 进行中子的其他应用和研究。 核反应堆分类 慢化剂材料 石墨堆,轻水堆,重水堆 冷却剂材料 水冷堆,气冷堆,有机液冷堆,钠冷堆 反应堆容器 高压壳,低压壳,高压管,游泳池堆 动力堆 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堆。 能量转换 常规火电厂遵循“化学能——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