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国际收支专题三
一、货币主义学派简介
(一) 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
1、Keynes主义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及对货币重要性的轻视引起理论纷争。
2、 由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的信息不完全、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时滞和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力量左右政府政策的选择,Keynes主义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反而导致经济不稳定。
3、西方
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70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4、西方发达国家Phillips曲线消失的现实冲击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二) 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1、 简介
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
2、弗里德曼的学术贡献:
A、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视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他的自然率假说、货币存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等都是在对现实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B、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C、自然率假说
D、现代货币数量论
E、信奉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 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准备阶段。标志是弗里德曼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奠定了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使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与凯恩斯主义对抗时期。重要标志有两三个:一是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是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后全面实施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三是货币主义新的发展,形成了合理预期学派
(四) 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
1、自然率假说
1)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及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2)产出的自然率水平——指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货币主义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长期内经济会稳定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
2、适应性预期假说
所谓的适应性预期,是指理性的当事人会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
例:人们在t期对t+1期的价格水平所做的预期为:
Pet+1=Pt+β(Pt-Pt)ee
(五) 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
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
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
(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
(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六) 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
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