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 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docx
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l-35.5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9分)
1.我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大国担当。这里的“碳”是指()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碳单质D.所有含碳化合物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构成: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应用: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型饮料
3.从化学学科观念的视角,下列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认识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B.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
C.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D.过度砍伐森林会打破碳循环和氧循环的平衡
4.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灭火——只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B.生产汽水——二氧化碳是酸
C.气体肥料——不能支持呼吸
D.人工增雨——干冰升华吸热
5.“碳中和”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为了实现“碳中和”,从实际出发,下列关于该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捕集或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B.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加大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使用,有利于“碳中和”
D.鼓励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6.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为()
A.红色-紫色-红色 B.红色-紫色-无色
C.紫色-红色-无色 D.紫色-红色-紫色
7.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石灰水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8.下列是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9.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双氧水 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10.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有关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将稀盐酸快速倒入
B.立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试管口
C.收集前集气瓶应装满水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验满
11.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B.该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右侧上端木条先熄灭
D.该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12.于谦的《石灰吟》中有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蕴含着石灰石分解的原理(如图示中的①,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甲、乙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a(OH)2
B.3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C.“粉骨碎身浑不怕”蕴含的化学原理是反应③
D.利用反应②可鉴别碳酸钙和甲
13.如图1装置是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25℃时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性。先打开止水夹,向3个充满二氧化碳的100mL烧瓶中分别注入20mL、40mL、60mL蒸馏水,再关闭止水夹,振荡前后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中ab段对应的操作是迅速注入蒸馏水
B.曲线①中cd段对应的操作可能是进行振荡
C.曲线③对应的实验是注入60mL蒸馏水
D.终点气压高于初始气压的原因可能是在25℃时,1体积水最多能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小于1体积
二、非选择题(共61分)
14.(6分)小明按如图所示进行趣味实验,将U形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内。
(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U形管开口端放入烧杯中后,管内气体压强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烧杯中液面________(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15.(8分)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
Ⅰ.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