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docx

发布:2025-02-24约1.76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2024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述

1.1行业背景及发展历程

(1)汽车轮胎压力计作为汽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业背景和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当时,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轮胎安全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轮胎问题导致的交通事故超过数十万起,其中许多事故与轮胎压力不当有关。为了保障行车安全,各国开始对汽车轮胎压力进行监测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汽车轮胎压力计行业应运而生。

(2)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轮胎压力计逐渐从机械式向电子式转变。这一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轮胎压力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据相关统计,电子式汽车轮胎压力计在70年代的市场份额已达到60%以上。在此期间,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成为汽车轮胎压力计的主要市场。以美国为例,1972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要求所有新车必须配备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这一政策推动了全球汽车轮胎压力计行业的发展。

(3)进入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汽车轮胎压力计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我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6万辆,同比增长3.1倍。新能源汽车对轮胎性能的要求更高,轮胎压力计在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和节能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全球范围内对汽车节能减排的关注也推动了轮胎压力计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以德国大陆集团为例,其推出的新一代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在精度、稳定性、耐用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1.2全球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现状

(1)全球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趋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2019年全球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规模达到了约10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5%左右。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以及汽车安全意识的提升。特别是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汽车轮胎压力计的普及率已经超过90%,而在新兴市场,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轮胎压力计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从地区分布来看,北美和欧洲是全球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这两个地区合计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0%以上份额。北美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严格的车辆安全法规和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的高度重视。欧洲市场则受益于欧盟对车辆安全的严格规定和消费者对环保汽车的青睐。此外,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增长,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两个国家庞大的汽车市场基数和不断上升的汽车销量,为轮胎压力计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3)在产品类型方面,电子式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与传统机械式轮胎压力计相比,电子式TPMS能够提供更准确、实时的轮胎压力数据,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和提高行车安全。据报告显示,电子式TPMS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已超过80%,且这一比例预计将持续增长。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也开始受到关注,这类系统不仅能够监测轮胎压力,还能提供轮胎温度、磨损程度等信息,为车主提供更加全面的车辆维护服务。

1.3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现状

(1)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这一趋势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规模达到了约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以及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轮胎压力计市场得到了快速扩张。

(2)在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于新车市场的需求。随着新车配置的升级,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标配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这一趋势推动了轮胎压力计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时,二手车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忽视,随着二手车交易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关注车辆安全性能,从而带动了对轮胎压力计的需求。此外,中国政府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法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轮胎压力计市场的增长。

(3)在产品类型方面,中国汽车轮胎压力计市场以电子式TPMS为主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电子式TPMS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电子式TPMS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70%,预计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长。与此同时,智能轮胎压力计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这类产品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数据,满足消费者对于车辆性能和安全的更高需求。在品牌方面,国内外品牌在中国市场均有布局,其中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博世、大陆等,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