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doc

发布:2018-10-04约4.4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内蒙古村镇银行经过8年的发展,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是服务内蒙古“三农三牧”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内蒙古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和自身因素问题,针对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促进内蒙古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金融创新   一、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具体情况   2007年4月,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内蒙古村镇银行正式步入正轨。直到2014年5月,我区村镇银行已迅速发展到108家,尤以下列几家村镇银行发展迅速。   在规模方面村镇银行一般都比较小,即使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仍落后于东部地区,内蒙古地区的村镇银行目前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二、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分析   (一)外部环境不佳   1.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   首先,财税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内蒙古各地方村镇银行所实施的营业税率以及企业所得税率不尽相同,绝大部分的村镇银行享受不到以上两个利率的政策优惠而导致村镇银行发展不顺。其次,金融政策支持不到位。在利率方面村镇银行被规定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贷款利率分别不能高于人行存款的基准利率与明确必须高于人行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但是这样的规定使得村镇银行相比其他类型的银行没有任何优势,使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的挑战。此外,人民银行要求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与农信社持平,需缴纳300万的入联费才能准入银行卡业务,这些政策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削弱了村镇银行的竞争力。   2.结算系统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难以独立开展跨行转账汇兑业务。究其原因一是村镇银行在设立时它的结算系统不隶属银行,因此要办理关于银行卡方面的业务就必须要借助银行来解决,如此复杂的步骤势必影响办事效率,大幅减少村镇银行的客流量。二是村镇银行由于不能发行银行卡也不能印制票据难以提供多元化的、高效率的支付结算服务,增加了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难度,致使大多数农民群众放弃选择村镇银行。   3.信用基础薄弱   近些年内蒙古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我区整体教育水平和思想水平不高、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致使我区信用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因而,村镇银行在办理贷款方面的业务时难以确定其信用高低进而阻碍贷款业务的顺利。   4.金融监管不完善   监管村镇银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因此,有关部门只能按照现有的《商业银行法》、《银行监督管理》等金融法律法规严厉监管村镇银行的不法行为。村镇银行监管体系也不健全,监管流程不清晰。   (二)村镇银行自身问题   1.市场定位偏离   村镇银行的“村镇”属性,必然应该设立在经济不发达的乡村或者农牧地区,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相关的金融经济服务与支持。但是考虑到它的运营方式是典型的商业化的模式,就不得不把它建立在城市,但这就与“村镇”相背离。这样既难以与城市各类银行相抗衡,更无法解决农村方面的金融问题。   2.资金来源不足   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知名度低、多元化的业务产品欠缺、业务网点较少且分布不均匀等原因,致使客户数量少、存款率低,因而资金来源不足,无法满足农牧民的真实需要,直接阻碍村镇银行的发展。   3.业务经营风险较高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农牧民群体,所以它的业务也主要为关于农牧民存贷款业务,农业的高风险性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而大多农牧民缺少有价值的抵押物,加剧了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内蒙古贷款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也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大风险。   4.产品缺乏创新   内蒙古村镇银行缺乏“三农”金融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农牧民的金融需求。业务经验类型单一,基本都是存贷款业务。即使个别村镇银行做得较好,但在业务创新后由于农牧民不了解也不敢轻易办理。   5.专业人才的匮乏   村镇银行从业人员对农村金融环境了解不到位,金融理论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业务也并无出类拔萃。加之村镇银行起步晚、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较低,很难吸引专业人才来此。   三、内蒙古村镇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大政府扶持,健全结算系统   1.政府扶持方面   首先,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税政策优惠力度。要使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使村镇银行真正受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调整村镇银行发展限制政策。扩大政府补贴的资金范围。除了设立在城镇的村镇银行给予补贴,更要重点对农村乡镇的下设分行给予补贴。   其次,增加金融政策倾斜力度。在存贷款利率方面,人行可以适度调低村镇银行的利率,让更多农牧民在村镇银行办理这些基本业务,进而促进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而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当地的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