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GIS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业院校GIS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而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GIS专业人才成为当今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详细分析了我校GIS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并对GIS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GIS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JXJG-07-3-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上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1]。GIS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我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成为农业、林业、国土、城建等众多部门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满足信息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7年设立了GIS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00余所院校设立了专门培养GIS人才的专业。这一方面说明新兴的GIS专业已迅速跻身于当前热门专业行列;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GIS专业在我国设立时间较短,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尚在探讨之中,教学体系与模式还不成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受到教育界本身高度重视,也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应用层次较广的新兴专业,GIS专业在江西高等院校中开办的历史并不长,如何办好GIS专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高校培养的GIS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就业问题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对GIS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使GIS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能够符合新时代“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GIS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GIS专业的特色与培养目标
(一)GIS专业的特色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1,2]。可以说GIS是传统课程和现代科技课程相结合的产物,是3S技术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近些年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GIS技术在土地管理、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李满春等人[3]对GIS的学科特点归纳总结为:工具学科特征、工程学科特征和横断学科特征三大特征。因此,GIS专业的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根据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培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综合型人才。
江西农业大学于2004年开始筹备建立GIS专业,从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引进、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设施准备等多方面着手筹建,并进行了新增专业申报工作。2005年,依托我校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并招收第一届GIS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完成学业走上了社会。我校GIS专业的特色在于即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特征,又紧密结合了国土、环境、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业务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的能力和在测绘、国土、城建、农业、环境、林业等行业部门的应用能力。
(二)GIS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校GIS专业以地表与近地表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分布的空间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卫星定位、遥感等现代技术进行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表达、处理与应用,为数字地球、数字国土等建设服务。
培养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资源环境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城市信息系统、数字测图、计算机操作、数字地图制图软件设计、地图设计与编绘、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城市环境分析等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熟练运用资源环境科学、现代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理论知识开发各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能在国土、测绘、城建等部门从事空间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GIS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定位和完成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技能概念组合系统,其体系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正确地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