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整理.pdf

发布:2020-04-03约5.94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是中国文化奠基的时期。 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农 事祭歌,据说是神农世代出现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二言诗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乐、舞一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约在春秋之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 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 觋 (xi)。在夏商或周初,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 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春秋之后,巫术祭祀歌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重 要地位。 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 的代表。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其中《春秋左 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 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贵族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着歌其事。”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解体,士阶层兴起。 文化知识的创造由贵族转移到士。 “礼贤下士”之风大盛,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演变: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 夏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周代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诗歌发展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甲骨卜辞) (《大雅》) (《国风》) 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 发展方向。 《诗经》与 《离骚》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三、先秦文化及其发展轨迹 夏商文学——宗教文化 (巫史文化) 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新 文明阶段)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推行礼乐的目的在于 维护等级制度 周代——史官文化 (崇尚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更加关注历史、社会 和人生,历史意识空前发展) 春秋时期—— 《春秋》《左传》《国语》(史传散文) 《论语》《墨子》《老子》(说理散文)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 屈原 (礼乐制度崩溃,立足着眼于现实,批判社会现实;士人的文化 和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创作精神增强,表现出强烈的 个性和激情) 四、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的目的和功用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 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之源 借文学以抒情 墨家尚质。不仅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极力推崇简约、实 用的表达方式。对于后世文学的尚质之风产生了一定影响 儒家 孔子——奠基者 以“仁”作为人的道德生活、内在修养的准则, 以“礼”作为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规范,构成一整套的社会思想体 系。 文艺是一种道德实践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艺可以感化人 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儒家的文学 纲领。“兴”——传达社会性情感,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观”—— 观风俗之盛衰,对诗人伦理修养的认识;“群”——使人达到一种社 会认同感;“怨”——对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维护理想政治 信念的勇气。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尽善尽美” 《诗经》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符合儒家政治理想的思想情感倾向 儒家提倡 “温柔敦厚”,不过分放纵自己的情感,强调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中和之美”——推崇温润和谐、端庄朴素的文风 孟子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论断,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 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文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 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