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热应激的综合防治措施.docx
PAGE
1-
奶牛热应激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环境调控措施
(1)针对奶牛热应激的环境调控,首先应优化舍内通风条件。研究表明,保持奶牛舍内风速在0.5-1.0米/秒可以有效降低热应激。例如,我国某养殖场通过安装通风系统和喷淋系统,在炎热的夏季将舍内温度从35℃降至28℃,奶牛的生产性能显著提高。此外,采用湿帘降温技术,配合风机,可以在奶牛舍内形成空气对流,有效降低环境温度。
(2)合理设计奶牛舍的隔热性能也是关键。使用高反射率的外墙涂料可以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降低舍内温度。实践表明,采用反射率大于80%的涂料,可以使舍内温度降低3-5℃。同时,增加奶牛舍的隔热层,如使用聚氨酯泡沫板等,可以提高隔热效果。某地区养殖场采用这些措施后,奶牛舍内温度最高降低到了33℃。
(3)水分管理对缓解奶牛热应激也具有重要意义。适当增加奶牛的饮水量可以降低体温,提高热调节能力。一般而言,高温条件下奶牛的饮水量应增加20%-30%。同时,采用自动饮水系统,确保奶牛随时都能获得清洁、凉爽的水源,可以有效减少热应激的影响。在某次高温期间,某养殖场通过增加饮水量,使奶牛的平均饮水量达到了70升/天,奶牛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营养调控措施
(1)营养调控是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重要手段。在高温环境下,奶牛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尤其是能量、蛋白质和电解质的摄入。能量需求增加是为了维持体温,蛋白质需求增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研究表明,高温期间奶牛的能量摄入应增加10%-15%,蛋白质摄入应增加5%-10%。例如,在日粮中添加油脂,如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可以提高饲料的能量密度,帮助奶牛在热应激期间维持正常的生产性能。
(2)在高温环境下,奶牛对电解质的需求也显著增加。补充适量的钠、钾和氯等离子,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减轻热应激。通常,在饲料中添加0.5%-1%的氯化钠,可以满足奶牛在热应激期间对钠的需求。此外,添加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平衡,提高奶牛的耐热能力。某养殖场在高温期间,通过调整饲料配方,添加了0.8%的氯化钠和0.5%的碳酸氢钠,奶牛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3)维生素的补充也是营养调控的重要环节。在热应激期间,奶牛对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需求增加。这些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热应激。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补充剂,如维生素A粉、维生素E粉和维生素C粉,可以显著改善奶牛的生产性能。例如,某养殖场在高温期间,为奶牛添加了每千克饲料中含维生素A15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100国际单位和维生素C500毫克的补充剂,奶牛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抗病能力。
三、健康监测与管理
(1)健康监测与管理是预防奶牛热应激的关键。通过定期监测奶牛的生理指标,如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采食量等,可以及时发现热应激的早期迹象。例如,在高温季节,奶牛的呼吸频率应控制在每分钟30-40次,心率应保持在每分钟60-100次。某养殖场通过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时记录奶牛的生理指标,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了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2)舍内环境监测也是健康管理的必要环节。舍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对奶牛的热应激有直接影响。理想情况下,奶牛舍内温度应控制在20-25℃,湿度应控制在40%-70%。例如,某养殖场在夏季通过安装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舍内环境,当温度超过28℃或湿度超过75%时,自动启动风扇和喷淋系统,有效降低舍内温度和湿度。
(3)在奶牛热应激期间,加强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合理调整饲喂时间,如将饲喂时间集中在早晚温度较低时,可以减少奶牛的热量消耗。同时,加强奶牛的日常护理,如定期梳理毛发、清洁蹄部,可以减少热量散失。某养殖场在热应激期间,将饲喂时间调整为早晚各一次,同时加强奶牛的日常护理,使奶牛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通过这些措施,该养殖场奶牛的热应激发生率降低了30%,生产性能提高了15%。
四、应激激素调控
(1)应激激素在奶牛热应激的生理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体内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水平升高,这些激素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热应激症状。为了有效调控应激激素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调整饲料成分,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豆粕、棉籽饼等,因为色氨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前体,褪黑激素具有调节体温和降低应激激素水平的作用。据研究,添加0.5%-1%的色氨酸可以显著降低奶牛热应激期间的皮质醇水平。
(2)除了饲料调整,使用外源性激素也是调控应激激素的有效手段。例如,注射褪黑激素可以抑制垂体-肾上腺轴的活性,从而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褪黑激素的注射剂量通常为每千克体重0.1-0.2毫克,注射时间可以选择在高温来临前或热应激期间。某养殖场在高温季节前对奶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