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案.doc

发布:2018-10-16约4.6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 PAGE WORD资料 下载可编辑 昆 明 学 院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课 程 性 质 专业必修课 总 学 时 数 32 专 业、班 级 13建筑学1班、2班 任 课 教 师 陈虹羽 2015年 3 月 教 案 教学题目:(章、节) 第一章 第1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1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1.2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公共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公共建筑设计在功能与经济、功能与美观以及经济与美观等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要求学生领悟并掌握在开始创作公共建筑时,把握其室内外的空间环境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学会使之构成一个整体统一而又和谐完整的空间体系。 掌握公共建筑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包括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建筑、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室外环境的空间与绿地等。理解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力求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布局 场所精神 环境利用 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 2.课程小结: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空间的各种因素,并使这些因素能够取得协调一致、有机结合。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PPT演示:提纲、要点式 作业及课外训练:结合本章节所学有关原理内容,来分析我校博雅楼周围的环境设置,观察周边使用者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教案小结: 年 月 日 教 案 教学题目:(章、节) 1.3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真分析实例,学习其具体处理空间组合的手法,并能灵活运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去。掌握建筑群体空间与体型,体量的处理手法。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学习来组织建筑群体,体现建筑群体的和谐与统一, 学会按照设计意图排列建筑空间并合理组织道路与绿化。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已建成使用的群体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其建筑功能、空间组成、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室外环境等。通过对空间基面、层次与文化的说明,反映出建筑的功能关系、造型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筑群的空间组织 群体建筑造型艺术的处理 外部空间设计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2.讲授新课: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3.课程小结: 通过采用多媒体授课作为教学手段,结合分组讨论与调查研究进行教学工作。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PPT演示:提纲、要点式 作业及课外训练: 教案小结: 年 月 日 教 案 教学题目:(章、节) 第2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2.1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公共建筑空间的三大组成部分,掌握分析空间组合中的交通组织 教学基本内容: 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过道、过厅、通廊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 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2.讲授新课: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3.课程小结: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掌握公共建筑通道常用宽度、楼梯的形式与艺术效果、电梯与坡道的设计规范、对称门厅与不对称门厅的处理方式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PPT演示:提纲、要点式 作业及课外训练:课堂作业 教案小结: 年 月 日 教 案 教学题目:(章、节) 2.2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2.3 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功能分区、流线特点、疏散设计的综合应用。 教学基本内容: 公共建筑空间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人流特点,在平面与立体上解决人流聚散与疏散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功能分区的内外关系问题 功能分区的闹与静关系问题 功能分区的洁与污关系问题 功能分区与人流活动需求 组织流线的平面布置方式 组织流线的立体布置方式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2.讲授新课: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3.课程小结: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空间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人流特点,在平面与立体上解决人流聚散与疏散问题。 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 PPT演示:提纲、要点式 作业及课外训练:学校建筑分析与设计:收集查阅资料,分析学校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分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