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塔里木河.ppt.ppt

发布:2017-01-03约1.79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理位置 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 植被分布 历史记载 现今发展 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台特玛湖。它是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为世界第5大内流河 自然环境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绕,属大陆性暖温带、极端干旱沙漠性气候。其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差大,多风沙、浮尘天气,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 土壤类型 塔里木河流域土壤比较简单,除风沙土外,主要为水成型土壤,流域土壤主要为胡杨林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残余沼泽土、残余盐土、龟裂土、风沙土和绿洲土组成总面积7278.66万亩。流域土壤的分布受地形、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垂直河道有明显的规律性 植被分布 塔里木河流域的植被由山地和平原植被组成。山地植被具有强烈的旱化和荒漠化特征,中、低山带超旱生灌木,寒生灌木是最具代表性的旱化植被。其主要表现是植被种类贫乏,结构单纯,生长稀疏。横贯全流域广泛分布着胡杨、灰杨、沙枣、铃铛刺、红柳、盐穗木、白刺、苏枸杞、骆驼刺、罗布麻、甘草、芦苇、香蒲、拂子茅等。 历史记载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塔里木河中下游轮台、渠犁的灌溉工程。汉武帝太初四年在轮台、渠犁一带进行屯田和兴修水利,“有灌田五千顷以上”,可见“故轮台以东”一带的灌溉农业就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府在焉耆、龟兹设营屯田,屯田军民在今沙雅县、新和县修建很多渠道,引水灌田。 塔里木河下游的罗布泊地区,更是田畴阡陌成片、水网渠道纵横的屯田区。 汉昭帝派军士到伊循地区屯田,兴建了完整成套的灌溉渠系。伊循城北的注滨河上修建拦洪大坝引水灌溉,是筑坝水利工程最早的历史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仍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下游的楼兰、尼雅、伊循等地。当时楼兰不仅设有戌已校尉,还设置了西域长史,实行对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和屯田的领导。 出土于公元330年的文书说,由于塔里木河改道,楼兰城水源断绝,前凉政府就把西域都护府迁至海头,当时的塔里木河南流也流经海头。 隋唐时代,塔里木河流域“大开屯田”、“规模宏远”,这些地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义耕宜牧,因此成为农田水利开发的重点地区。 曾是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的交汇处,水利和土壤条件都非常优越,所以成为重要的屯垦地区,古代渠道田畦痕迹随处可见。 正当宋朝经济文化和科学发明方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时,却战乱频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千年文明毁于一旦。 塔里木河流域田园荒芜、水利失修、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在严酷自然环境中本来就很脆弱的绿洲文明,又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清政府为了保护塔里木河流域的领土,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与民休息。 塔里木河从远古的年代走来,在它的注视下,西域三十六囯全部沦为废墟,龟兹国城垣高大宫室壮丽,楼兰虽小却也楼阁飞檐,街巷纵横,担负着国际都会的使命。梳了古国更是宫城堂皇,佛寺隆盛,它是西方文化进入的首途,又是东方旅人西区的中转大都会,于阗直至宋代仍是一片繁荣景象。 新的城镇再建,新的绿洲又起。 但是,河流却重荷难负。 现今发展 历史上流入塔里木河的河流很多,绝不止现在的三条。仅据记载,主要的就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渭干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等。但由于塔里木河上游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引水量逐年增加,又加上风沙干旱作用和流沙地势,造成水分的大量蒸发、渗漏和流失,进入塔里木河的水越来越少,有的支流已经完全断流。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根据1959年和1983年航片资料统计分析,24年间塔里木河干流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上升了15.6%。下游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强烈,24年间沙漠化土地上升了22.05%,特别是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以下长期处于断流状态,土地沙漠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土地沙漠化导致气温上升,旱情加重,大风、沙尘暴日数增加,植被衰败,交通道路、农田及村庄埋没,严重威胁绿洲生存和发展。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而此时河川径流处于最枯时期,由于缺乏调蓄工程,常常因干旱而大面积减产。 国家也早已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综合治理 * * 塔 里 木 河 11级历史一班 任思琪 110710012 地理位置 塔里木河主流年净流量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