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视差和立体观测 教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图像视差和立体观测 一、图像视差的产生原因和像点位移 空中照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无论是带有起伏状态的地形,或是高出地面的任何物体,反映到空中照片上的像点与其平面位置相比,一般都会产生位置的移动,这种像点位置的移动,叫做像点位移。 主要由像片倾斜、地面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差和物理因素(如摄影材料变形、压平误差、摄影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等等)产生。 1、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由于地面总是有起伏的,地面点高于或低于基准面,投影在像片上的像点产生的直线移位,称为投影差,用δh表示,投影差δh与地形起伏和像片倾斜都有关系。 为测图或资源调查的航空摄影像片的倾角总是很小的,一般都控制在3°以内,因此,在竖直摄影的像片上投影差主要是高差的影响。 图5-10中,地面点A距基准面有高差h,它在相片上的构像为a;地面点A在基准面上的投影为A0,A0在相片上的构像为 aa0,aa0即为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用δh表示,将具有位移的像点a投影在基准面上为Aˊ,A0Aˊ则称为地面上投影差,用δh表示。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可得: ? ? 上式就是像片上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的计算公式,式中,r为a点以像底点n为中心的像距,H为摄影航高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因地形起伏引起像点位移的规律 (1)当r =0时, δh =0,即水平像片的像主点处没有投影误差。 (2)像点的位移量δh与r成正比,即水平像片上距离像主点越远,投影误差越大。 (3)像点的位移量δh与h成正比,相对高差越大,投影误差越大,在地形平坦区的像片没有投影误差,地形起伏越大地区的像片投影误差越大,即影像畸变越大。像点位移方向在像点与像主点连线上,高于基准面的点,像点背离像主点方向位移,低于基准面的点,向像主点方向位移。 (4)像点位移量与航高成反比,也就是说像片比例尺越大,像点位移量大,即畸变就越大。 在航空像片上由地形起伏引起的投影误差是不可忽略的,在解译过程中,尤其定量解译时应考虑到这种畸变规律。 2.根据像点位移值测量目标的高度 由于高出地面的物体,反映到空中照片上的影像,不仅能反映出它的侧面形状,而且还能根据目标顶部和底部的影像,直接测量出它的位移大小。因此,把测得的位移值带入公式: 可得目标高度。 例如,一张航空照片,已知照相高度为400米,在空中照片上量出目标顶点至像主点的距离为2.8厘米,目标的像点位移值为0.15厘米,则目标高度为 h=400米*0.15米/2 .8米=21.43米 注意:这种测量方法只适用垂直空中照片,而且被测量目标的影像的顶部和底部都应该是清晰的,才容易测量出目标位移的全长。 ?二、 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 (一)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原理 人眼是一个天然的光学系统,结构复杂。人眼能自动调焦,在观察不同远近的物体时,网膜上都能得到清晰的构像。瞳孔如同光圈,网膜如同底片,接受物体的影像信息。用单眼观察物体时,人们感觉到的仅是景物的透视像,好像一张像片一样,只能分辨出物体的平面形状,不易分辨出物体的远近和立体形态。只有用双眼观察景物,才能判断景物的远近,得到景物的立体效应。因此,航空摄影中需要拍摄同一地面不同摄站的两张像片(一个立体像对)才能构成立体模型。 人眼能观察景物的远近是由眼睛的生理视差所决定的。眼睛是观察物体的器官,形状近似圆球(如图眼睛构造)前面是水晶体,其作用与照相机镜头相似;后面是网膜,其作用与感光片相似。射到眼睛的光线经水晶体的折射,便在网膜上构成影像。 水晶体距网膜的距离是不变的,只是水晶体受四周韧带的伸缩作用,而改变它的曲率,从而改变它的焦距,因此在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水晶体的焦距能自动调节,使影像落在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影像。 用双眼观察物体时,观察者能自动调节和转动双眼,使两眼的视轴交会于某一观察点上,也就是使该点的影像落于网膜窝中心内。此时两眼视轴所形成的交角叫做交会角。交会角的大小决定于两眼的距离(称为眼基线)和物体的远近。一般成年人的眼基线平均为64毫米。所以,物体离眼睛的远近不同,就具有不同的交会角。距离愈远,交会角愈小;距离愈近,交会角愈大。同时人们是从眼基线的两个端点来观察物体的(右眼从右边观察物体,左眼从左边观察物体),因此两眼的观察角度就不同,在两眼网膜上所产生的物体影像也就有差别,即形成了生理视差。图5-12说明了人们在用双眼观察物体时,两眼所产生的生理视差。 图5-12 生理视差 图中o1、o2为两眼的水晶体,A、B、F为三个被观察点,若将视线调节在F点时远点B和近点A在两眼网膜上的影像分别为b1、b2和a1、a2
显示全部